《壶中天 登卧龙山越王台》
时间: 2025-04-27 19:35: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壶中天 登卧龙山越王台
作者:钱之江 〔当代〕
鹧鸪啼处,莽山川葬送禹之遗烈。
草木荒披思带甲,天遣沼吴存越。
飞翼楼空,若耶溪冷,华表悲风歇。
鬼雄犹护,老松声作金铁。
坐阅陵谷千年,萧萧种墓,鸟迹云边没。
我欲登临望鉴曲,三尺素绫如雪。
废垒残题,青山峻骨,万古俱磨灭。
棹歌归去,五湖应是明月。
白话文翻译
在鹧鸪啼叫的地方,莽苍的山川埋葬了大禹的遗志。
草木荒芜,思念着身披铠甲的英雄,天命使沼泽的吴国遗存了越国的存在。
飞翼的楼阁空荡荡的,若耶溪水冰冷,华表旁的悲风停息了。
鬼神的英勇依旧守护着,老松的声音如同金铁般铿锵。
我静坐在这千年的陵谷中,萧萧的野草种满了坟墓,鸟迹在云边消失。
我想要登高远望,想要在清澈的水面上照见曲折的影像,
三尺素绫似雪般洁白。
废墟的残留题字,青山如同峻岭的骨骼,万古以来都在磨灭。
划桨歌唱着归去,五湖之上应当是明月。
注释
- 鹧鸪:一种鸟,常用来形容哀伤或思乡。
- 莽山川:形容山川的广阔与荒凉。
- 大禹:古代治水英雄,象征治理与贡献。
- 草木荒披:草木荒芜,象征自然的衰败与时间的流逝。
- 飞翼楼空:飞翼形容楼阁高耸,暗指空荡无物。
- 若耶溪:指山间溪流,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 华表:古代建筑,用于标志与纪念。
- 鬼雄:指英勇的鬼神,象征对英雄的怀念。
- 老松声作金铁:形容老松发出的声音像金属碰撞声,意在传达一种坚韧的气质。
- 三尺素绫:象征着洁白无瑕,暗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万古俱磨灭:指时间的无情,最终一切都将消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之江,现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诗歌才华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历史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对历史和文化深刻反思的时期,受古代英雄故事和自然景象的启发,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壶中天 登卧龙山越王台》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自然描写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大禹治水的遗志,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思索。诗的开头以“鹧鸪啼处”引入,声声鸟鸣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接着以“莽山川”描绘出苍茫的景象,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作者使用了“草木荒披”和“飞翼楼空”等意象,展现出一种荒凉与空旷的感觉,似乎在暗示着历史的消逝和人事的无常。接下来的“鬼雄犹护,老松声作金铁”则通过对比,表现出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全诗通过对陵谷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与对生命的感悟。最后的“棹歌归去,五湖应是明月”以明月作为归宿,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与对自然的依恋。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更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鹧鸪啼处,莽山川葬送禹之遗烈。
描述了大禹的事迹被埋葬在这片山川之中,暗示历史的沉重与对英雄的怀念。 -
草木荒披思带甲,天遣沼吴存越。
草木的荒芜象征着历史的遗弃,而越国与吴国的存在则显示出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
飞翼楼空,若耶溪冷,华表悲风歇。
描绘了空荡荡的楼阁与冷清的溪水,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悲伤的气氛。 -
鬼雄犹护,老松声作金铁。
鬼神的护佑与老松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英雄的精神依然存在。 -
坐阅陵谷千年,萧萧种墓,鸟迹云边没。
描述诗人静坐于陵谷中,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无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我欲登临望鉴曲,三尺素绫如雪。
表达了诗人渴望高处远望的情感,素绫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废垒残题,青山峻骨,万古俱磨灭。
废墟与青山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 -
棹歌归去,五湖应是明月。
以明月为归宿,传达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自然的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老松声作金铁”,将松树的声音比喻为金属碰撞声,增强了意象的力量感。
- 拟人:“鬼雄犹护”,将历史英雄拟人化,传达出对英雄的崇敬。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和意象上均有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自然的描绘,揭示了人事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诗人在感慨英雄事迹的同时,也对生命与历史的哲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鹧鸪:象征哀伤与思乡。
- 莽山川:表达历史的沉重感。
- 若耶溪:象征孤寂与冷清。
- 明月:象征希望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人事无常
- C. 爱国情怀
-
“老松声作金铁”中的“金铁”比喻了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英雄的坚韧
- C. 时间的流逝
-
诗中提到的“飞翼楼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空虚与孤独
- C. 繁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李白《庐山谣》: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
杜甫《登高》:则更加强调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悲伤,与本诗的情感基调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基础》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钱之江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