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时间: 2025-01-25 22:39:45

绿云双亸插金翘。

年纪正妖饶。

汉妃束素,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

锦屏春过衣初减,香雪暖凝消。

试问当筵眼波恨,滴滴为谁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游
作者: 欧阳修〔宋代〕

绿云双亸插金翘。年纪正妖饶。
汉妃束素,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
锦屏春过衣初减,香雪暖凝消。
试问当筵眼波恨,滴滴为谁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美貌与风情。在春天的洛城,绿云般的发髻中插着金色的钗子,年纪正是花般娇艳。她的服饰轻薄如汉代妃子,纤细的身姿如垂柳,尽显洛城的风韵。锦屏之后,春天已经过去,衣衫初减,香雪的气息渐渐消散。我不禁想问,眼中流露的怨恨情绪,那滴滴泪珠又是为了谁而流?


注释:

字词注释:

  • :意为“插”,指将饰物插入发髻。
  • 妖饶:形容女子的美丽和妩媚。
  • 汉妃:指汉代的妃子,象征着美丽与高贵。
  • 小蛮:形容身材娇小而美丽的女子。
  • 洛城:古代洛阳城,以其繁华著称。
  • 锦屏:美丽的屏风,象征着富贵和雅致。
  • 香雪:香气如雪,形容芬芳的气息。

典故解析:

  • 汉妃束素:指汉代的王皇后等妃子,她们通常穿着白色素衣,象征纯洁与高贵。
  • 洛城:洛阳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常作为美丽与繁华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文化事业,尤其以散文和诗词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少年游》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和女子的娇媚,表达对青春与美丽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爱情的感慨。


诗歌鉴赏:

《少年游》是一首充满青春气息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美丽女性的赞美与对春天的向往。诗中以“绿云双亸插金翘”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发髻与装扮,展示了她的青春活力和妩媚之姿。接着,通过“小蛮垂柳”的比喻,让人感受到女子纤细柔美的身姿,与春天的自然景象相得益彰。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一种深沉的情感,表现了对爱情的思考与困惑。通过“试问当筵眼波恨,滴滴为谁娇”,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女子情感的揣测,也引发了对爱情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词将美丽与哀愁交织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具层次感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云双亸插金翘:描绘女子的发型,形象生动,展现青春活力。
  2. 年纪正妖饶:强调她的年龄正是花样年华,娇艳动人。
  3. 汉妃束素,小蛮垂柳:用典故突出其美丽,汉妃象征高贵,小蛮则代表娇小柔美。
  4. 都占洛城腰:强调这位女子在洛城中的独特魅力。
  5. 锦屏春过衣初减:春天渐去,衣物轻薄,暗示季节的更替和青春的流逝。
  6. 香雪暖凝消:春天的芳香即将消散,象征美好时光的短暂。
  7. 试问当筵眼波恨:在此情境下,诗人提出疑问,眼中流露的情感究竟是何缘由。
  8. 滴滴为谁娇:流泪的原因是对谁的思念或怨恨,留下悬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发型比作“绿云”,增强视觉效果。
  • 对仗:如“锦屏春过”和“香雪暖凝”,增添了词句的节奏感。
  • 拟人:赋予春天以感情,使得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青春与美丽的描绘,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考。诗人在赞美美丽的同时,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爱情的无奈,体现出一种哀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云:象征青春与活力。
  • 金翘:代表富贵与精致。
  • 汉妃束素:象征高贵与典雅。
  • 小蛮:代表柔美与娇小。
  • 洛城:象征繁华与美丽。
  • 锦屏:象征雅致与富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云双亸插金翘”形容的是谁的发型?

    • A. 汉妃
    • B. 小蛮
    • C. 女子
    • D. 洛城
  2. 诗中提到的“香雪暖凝消”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结束
    • B. 眼泪的流淌
    • C. 女子的美丽
    • D. 洛城的繁华
  3. 诗提到的“试问当筵眼波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 D. 怀念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少年游》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青春与爱情,但李清照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展现女子内心的复杂情感,而欧阳修则是通过对比和象征来表达对美丽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欧阳修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