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时间: 2025-01-10 22:57:42意思解释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作者: 李白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兴盛已成往事,那时群雄逐鹿,纷争不休。
各方豪杰都未能成就霸业,割据势力林立。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的才华终于得以施展。
在南阳的时候,他在田间耕作,过着朴素的生活。
他三次受访如鱼得水,风云际会,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诸葛亮在蜀地出任丞相,怀抱吞并天下的壮志。
谁能最早看出他的才能,只有崔州平才懂得。
我也是草野之人,心中常怀拯救百姓的情怀。
在晚年的旅途中,我与子玉相遇,白发苍苍,已同样衰老。
我寄希望于经济,愿与朋友结为兄弟。
不要让管仲与鲍叔之名独占千古,才是真正的知音。
注释
- 汉道: 汉朝的政权和道德。
- 云季: 形容汉朝的兴盛时期,如云的季节。
- 卧龙: 指诸葛亮,因其隐居时号称“卧龙”。
- 三顾: 形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表示对他的重视。
- 崔州平: 指崔少府,是李白的朋友,表明对其的敬重。
- 鱼水: 比喻亲密的关系。
- 千载: 千年,形容历史悠久和名声广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卓然独立的诗风著称,有“诗仙”之称。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咏志为主,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力。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李白晚年,时值国家动荡,李白以诸葛亮的经历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寄托了李白对朋友崔少府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理想与历史兴衰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尤其是诸葛亮的生平,表现了李白对英雄豪杰的钦佩之情。诗的开头提到“汉道昔云季”,传达了对汉朝辉煌的怀念,同时也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动乱和英雄的缺失。诗中生动描绘了诸葛亮隐居南阳的情景,通过“鱼水三顾合”的典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深厚信任和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才得以施展才能。
李白在诗中不仅赞美了历史人物的成就,也反映了自身的情感。他自比“草间人”,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和对拯救国家的渴望。诗的最后几句,李白寄托了对友谊的重视,他希望在经济上与崔少府有更深的交流,而不是追求名声的虚荣。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对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道昔云季: 开篇引用历史,提及汉朝的盛世。
- 群雄方战争: 描述当时的混战局面。
- 霸图各未立: 说明各个势力未能成就霸业。
- 割据资豪英: 强调当时的豪杰纷纷割据。
- 卧龙得孔明: 提到诸葛亮的才华被世人所认可。
- 陇亩躬自耕: 描绘诸葛亮隐居时的朴素生活。
- 鱼水三顾合: 用典故表现刘备的诚意。
- 风云四海生: 说明诸葛亮成就后,局势发生了变化。
- 武侯立岷蜀: 提及诸葛亮担任丞相后的伟业。
- 何人先见许: 反问谁能早早识别诸葛亮的才能。
- 余亦草间人: 自谦,表达自己的平凡与志向。
- 晚途值子玉: 叙述与朋友相遇的情景。
- 华发同衰荣: 表达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托意在经济: 希望在经济上有所作为。
- 毋令管与鲍: 希望不要让名声独占。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鱼水”比喻亲密关系。
- 对仗: 诗句平衡对称,增强音乐感。
- 典故: 通过历史人物引申出深刻的道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崇敬展开,表达了李白对理想、友情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当下社会局势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卧龙: 象征才华横溢的人物。
- 三顾: 表示诚意与信任。
- 华发: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这些意象不仅使诗句生动富有画面感,也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
“鱼水三顾合”的意思是? a) 亲密关系
b) 互相争斗
c) 难以相见
d) 互不相识 -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情感?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
- b) 诸葛亮
- a) 亲密关系
- b) 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蜀相》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在描写历史人物时,李白更侧重于个人英雄气概的体现,而杜甫则注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差异,但都展现了对伟人精神的钦佩。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