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雪舞稀还骤。高阁下临群岫。独立遂移时,归去黄昏前后。知否。知否。落笔骚人赋就。
白话文翻译:
雪花飞舞,时而稀疏,时而又骤然而至。在高阁之下俯瞰群山。独自一人,随着时光的流逝,打算在黄昏前后归去。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我写下这一首诗,正是为了赋予骚人们。
注释:
- 飞雪:形容雪花的飞舞状态。
- 舞稀还骤:形容雪花时而稀疏,时而急骤,表现出天气的变化。
- 高阁:高楼,指高处的建筑。
- 群岫:群山,形容山峦起伏的景象。
- 独立:独自站立,表示孤独的状态。
- 遂移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 黄昏前后:指黄昏的时刻,暗示即将离去。
- 知否:你知道吗?表示一种询问或情感的表达。
- 落笔骚人赋就:写下这首诗,完成了赋诗的任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常常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宴桃源》创作于一个雪天,诗人独自在高阁之上,俯瞰群山,思绪万千,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孤独感交织。此时正值黄昏,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思考的开始,正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
诗歌鉴赏:
《宴桃源》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开篇“飞雪舞稀还骤”,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变幻莫测的氛围,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飞舞的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既有静谧的美,又有瞬息万变的动感。接下来的“高阁下临群岫”,展现了诗人高处俯瞰的视角,强调了孤独的独立感和对自然的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意识到黄昏的来临,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使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
在“知否。知否。”的反复提问中,诗人似乎在与读者进行互动,传达出一种对情感的探寻与反思,表现出对创作的自信与期待。最后一句“落笔骚人赋就”,则承载着诗人对创作的热情与使命感,彰显了文人之间的情谊与对文学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性与哲理性,给人以深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雪舞稀还骤:开篇描绘雪花飞舞的情景,通过“稀”和“骤”展现自然的变化,给人以动态的美感。
- 高阁下临群岫:高阁的视角让诗人能够俯瞰群山,突出诗人的孤独与高远。
- 独立遂移时:诗人独自一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感受到生活的流逝。
- 归去黄昏前后:黄昏是一天的结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珍惜。
- 知否。知否。:通过提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使人们关注诗人所描绘的情感。
- 落笔骚人赋就:表达了诗人对于赋诗的自豪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飞雪比作舞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知否”的重复使用,突出诗人情感的真挚与迫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探讨了孤独、时光流逝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个文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雪:象征着纯洁与短暂,易逝的美好。
- 高阁:代表着思考与观望的高度,象征着诗人的情怀。
- 黄昏: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用什么自然现象来开篇?
- A. 雨
- B. 风
- C. 雪
- D. 霜
-
“知否”在诗中重复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 A. 增强语气
- B. 询问读者
- C. 增加韵律
- D. 表达困惑
-
诗中提到的“高阁”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孤独与思考
- C. 权力
- D. 友谊
答案:
- C. 雪
- B. 询问读者
- B. 孤独与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表达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
- 杜甫的《春望》:同样探讨时光与人生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比较王之道的《宴桃源》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孤独感,但王之道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典诗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