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 莺啭谢娘慵》

时间: 2025-04-28 01:21:16

春似谢娘浓,晴酣困未松。

莺从何处啭,人比向来慵。

啼得娇成曲,听馀恨满胸。

闲看风柳絮,更问绣花茸。

隔屋渠三折,倚屏山万重。

棋声惊过鸟,敌手不曾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似谢娘浓,晴酣困未松。
莺从何处啭,人比向来慵。
啼得娇成曲,听馀恨满胸。
闲看风柳絮,更问绣花茸。
隔屋渠三折,倚屏山万重。
棋声惊过鸟,敌手不曾逢。

白话文翻译

春天如同谢娘那般浓艳,阳光明媚却令人困倦。
黄莺从何处啼鸣,自己却比往常更加懒惰。
它啼得娇媚动听,听着却让我心中满是怨恨。
闲暇时看那随风飘舞的柳絮,忍不住去问那绣花的姑娘。
隔着屋子传来棋声,仿佛惊动了飞鸟,今日的对手却未曾相逢。

注释

  • 谢娘:指的是春天的美丽女子,常用来比喻春天的景色。
  • :黄莺,春天的象征,常用来描绘春日的生机。
  • :懒惰、疲惫的状态。
  • 娇成曲:形容莺鸟的叫声婉转动人,像曲子一样。
  • 绣花茸:指绣花的女子,象征着春天的温柔与美丽。
  • 渠三折:指隔着屋子,耳边传来的棋声。
  • 倚屏山万重:意指背靠着高山,景色层峦叠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掇华,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在宋代,春天的景象常常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春景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春景》一诗通过春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诗人却感到一种懒惰与无奈,似乎春天的美好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愉悦。诗中以“莺啭”引入,黄莺的叫声本应是春的乐符,但在诗人耳中却变成了怨恨的旋律,显示出一种情感的错位。

诗人在闲暇时看着飘舞的柳絮,感觉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进一步加深了对春天的思考。隔屋的棋声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生活的气息,棋局的对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交流,却又是如此的寂寥。在这幅春景图中,诗人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春天带来的美丽与孤独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似谢娘浓”:将春天比作美丽女子,渲染出浓厚的春意。
  2. “晴酣困未松”:描绘阳光明媚之下,感到困倦的状态。
  3. “莺从何处啭”:发问莺鸟的鸣叫声来自何方,表达出一种思绪的漂泊。
  4. “人比向来慵”:自我反思,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加懒惰。
  5. “啼得娇成曲”:莺鸟的叫声如曲子般动人,却引发了内心的怨恨。
  6. “听馀恨满胸”:听着莺鸟的歌声,却感到内心充满怨恨。
  7. “闲看风柳絮”:描绘闲适的场景,随风飘荡的柳絮。
  8. “更问绣花茸”:诗人对绣花女子的询问,增添了生活的细腻感。
  9. “隔屋渠三折”:棋声透过墙壁传来,显示出邻近的生活氛围。
  10. “倚屏山万重”:依靠屏风,仿佛身处重重山峦之中。
  11. “棋声惊过鸟”:棋声的响动惊动了飞鸟,表现出宁静生活中的突发。
  12. “敌手不曾逢”:对手未曾相遇,表达出一种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春天比作美丽的女子,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莺鸟的叫声形容为曲子,使春景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棋声惊过鸟,敌手不曾逢”,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春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的孤独感,反映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代表春天的声音,与生命的欢愉相联系。
  • 柳絮:象征着春天的柔美与轻盈。
  • 棋声:象征生活中的竞争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莺”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树
    • D. 一种歌
  2. 诗人感到“慵”的原因是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阳光的炙烤
    • C. 自己的懒惰
    • D. 对生活的无奈
  3. 诗中描绘的“棋声”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生活的宁静
    • B. 生活的竞争
    • C. 生活的单调
    • D. 生活的繁忙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春夜喜雨》 by 杜甫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比较刘辰翁的《春景》和杜甫的《春望》,可以看到两者在春天的描绘上各有特色。刘辰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将春天与国事民生结合在一起,传达出更为深刻的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刘辰翁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