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白话文翻译:
霜冷的阳光照耀着空中的水面。
在刀鞘鸣动的声响中,绣旗鲜红。
淡淡的烟雾与衰败的草丛交织在一起,模糊不清。
在万里长空的中原,北方烽火连天;
在戍楼东边,举杯浊酒,眼泪向悲风倾洒。
注释:
- 霜日:霜降时的阳光,象征着寒冷。
- 明霄:晴朗的天空。
- 鸣鞘:刀剑出鞘的声音。
- 绣旗红:绣有图案的红色旗帜,象征着军队或国家的力量。
- 淡烟:轻薄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衰草:枯萎的草,象征着衰败与无常。
- 万里中原:指广袤的中原地区,象征着国家的命运。
- 烽火:战火、战争的象征。
- 戍楼:边防哨楼,守卫边疆的地方。
- 浊酒:粗糙的酒,象征着悲伤和无奈。
- 悲风:悲伤的风,表达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烽火,源于古代战争中用烽火传递消息的方式,烽火连天象征着战乱频繁。诗中描绘的戍楼和酒,也反映了战士在边疆守卫时的孤独和无奈,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字伯英,号东海,宋代著名词人,曾任职于南宋的政府,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作品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悲伤和国家的动荡,表达了对故国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张孝祥的《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以其清新而又悲凉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开篇以“霜日”“明霄”相搭配,既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透露出一丝寒意,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鸣鞘声里绣旗红”,描绘出战士们的英勇与豪情,红色的绣旗仿佛在呼应着即将到来的战斗。中间的“淡烟衰草”则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最后两句“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展现了国家的危亡与个人的孤独,浊酒不仅是酒的象征,更是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悲痛。“酒阑挥泪向悲风”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无望,情感深切而又真挚。
整首词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通过层次分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日明霄水蘸空:描绘出寒冷的阳光照耀在水面,产生反射,给人以空灵之感。
- 鸣鞘声里绣旗红:刀剑出鞘的声音伴随着鲜艳的军旗,象征着战斗的来临。
- 淡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烟雾与枯草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凄凉的意境。
- 万里中原烽火北:远方的中原地区烽火连天,象征着战乱与动荡。
- 一尊浊酒戍楼东:在边防哨楼东边举杯浊酒,表现出孤独与无奈。
- 酒阑挥泪向悲风:在酒尽时刻,泪水流向悲风,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浊酒”比喻诗人的悲伤和无奈。
- 对仗:上下句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通过“霜日”“绣旗”“烽火”等意象,营造出战争与个人情感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情与对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日:象征寒冷与孤独。
- 绣旗:象征着军队的骄傲与勇气。
- 淡烟:象征着模糊与无常。
- 衰草: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凋零。
- 烽火:象征战争的频繁与国家的动荡。
- 浊酒:象征对现实的无奈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霜日明霄水蘸空”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 A. 寒冷的阳光照耀水面
- B. 暖和的春日
- C. 烈日炎炎的夏天
-
“万里中原烽火北”中的“烽火”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
- B. 烧烤
- C. 灯光
-
诗中提到的“浊酒”象征着什么?
- A. 快乐
- B. 悲伤与无奈
- C. 友情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将进酒》中李白通过豪放的饮酒来表达对人生的态度,而张孝祥则通过浊酒表现悲伤的情感,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书籍
- 《宋代词人研究》 - 书籍
- 《张孝祥诗词选》 - 诗集
以上内容涵盖了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的多方面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