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月窗兄》

时间: 2025-04-28 01:21:29

颇有爱山心,山人交未深。

不知回俗驾,依旧入儒林。

乐处外何有,故书中可寻。

渔蓑归得晚,风雨伴吾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颇有爱山心,山人交未深。
不知回俗驾,依旧入儒林。
乐处外何有,故书中可寻。
渔蓑归得晚,风雨伴吾吟。

白话文翻译:

我非常喜爱山,虽然与山中的人交往不深。
不知道何时能回到世俗的生活,依然沉浸在儒家的学问里。
乐趣在外面又有什么呢?只有在旧书中才能找到。
穿着渔夫的蓑衣归来得很晚,风雨伴随着我吟诵诗歌。

注释:

  • 颇有:相当有,十分。
  • 爱山心:对山的热爱之情。
  • 山人:指居住在山中的人。
  • 交未深:交情不深。
  • 回俗驾:回到世俗的生活。
  • 入儒林:沉浸在儒家学问中。
  • 乐处外何有:外面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 故书:旧书。
  • 渔蓑:渔夫用的蓑衣。
  • 归得晚:回来的时间很晚。
  • 伴吾吟:伴随我吟诗。

典故解析:

  • 儒林:指儒家学者的集聚之地,强调文化修养和学术氛围。
  • 渔蓑:象征自然生活和渔夫的朴素生活,通常与隐逸生活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陈著隐居于山林之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表达了他在自然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对人际交往的冷淡感到一丝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山水之景引入,作者通过对山的热爱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开头两句“颇有爱山心,山人交未深”揭示了诗人对山的深切喜爱,但同时也指出与山中人的交往并不深厚,暗含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接下来的“不知回俗驾,依旧入儒林”则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迷茫,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渴望回归世俗,却又深深沉浸于儒家文化之中。后半部分“乐处外何有,故书中可寻”更是强调了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思,他认为真正的乐趣是在书本中寻找的,而非外界的喧嚣。最后一句“渔蓑归得晚,风雨伴吾吟”更是将意境推向高潮,渔夫的蓑衣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风雨则象征着生活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而吟唱则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显示出一种宁静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颇有爱山心:表达诗人对山的热爱,情感深厚。
  2. 山人交未深:与山中人交往不深,指出孤独感。
  3. 不知回俗驾:对世俗生活的迷茫,感到不知何去何从。
  4. 依旧入儒林:继续追求儒家文化,表明对学问的执着。
  5. 乐处外何有:质疑外部世界的乐趣,反思内心的真实需求。
  6. 故书中可寻:在旧书中寻求乐趣,表明对文化的依赖。
  7. 渔蓑归得晚:归来时穿着渔夫的蓑衣,象征自然生活。
  8. 风雨伴吾吟:风雨中的吟唱,体现诗人的坚韧与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旧书比作乐趣的源泉,强调文化的价值。
  • 对仗:如“颇有爱山心,山人交未深”,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将风雨与吟唱联系在一起,展示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现出一种隐逸的情怀,强调了在喧嚣外部,内心的宁静和对文化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然与隐逸生活。
  • 儒林:代表文化与学问。
  • 故书:象征记忆与传统智慧。
  • 渔蓑:象征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颇有爱山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山的热爱
    B.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C. 对世俗生活的迷茫

  2. “乐处外何有”中,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
    A. 否定外部乐趣
    B. 追求外部乐趣
    C. 不置可否

  3. “渔蓑归得晚”中的“渔蓑”象征着?
    A. 诗人的身份
    B. 自然生活的朴素
    C. 对世俗的依赖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余光中《乡愁》

诗词对比:

  • 相较于王维的《山居秋暝》,陈著的诗更加强调与自然的内心交流,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自然景色的美丽;两者都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