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乾坤未裂》

时间: 2025-01-11 05:41:03

乾坤未裂。

有物如何别。

解把鸿濛擘破,说不知、知不说。

妙诀。

真难彻。

知音世所绝。

要识阴阳颠倒,月中日、日中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乾坤未裂
作者: 吕岩 〔唐代〕

乾坤未裂。有物如何别。
解把鸿濛擘破,说不知知不说。
妙诀。真难彻。
知音世所绝。
要识阴阳颠倒,月中日日中月。


白话文翻译:

天地尚未分开,万物又如何能分离?
如同要将那朦胧的状态撕裂,无法言说的事情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
这是高妙的秘诀,实在难以领悟。
知音之人如今已经绝迹。
要想理解阴阳的颠倒,明月之中日日都是月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乾坤: 指天地,宇宙。
  • 鸿濛: 形容朦胧不清的状态。
  • 妙诀: 精妙的道理或秘诀。
  • 知音: 能够理解自己的人,通常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阴阳颠倒: 指阴阳的变化,通常与道教哲学有关。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阴阳”是道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代表着自然界中的对立统一。
  • “知音”源于古代故事,讲述的是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强调真正理解彼此心意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岩,唐代道士,著名诗人,擅长道教诗歌,具有高度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吕岩通过诗歌表达对宇宙本质及人生哲理的探讨,试图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霜天晓角·乾坤未裂》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认知局限。开篇“乾坤未裂”,一语道出天地尚未分开时的朦胧状态,暗示了万物的统一与连结。接下来的“有物如何别”,则是对万物分离的反思,揭示了事物本质上的相互依存。

“解把鸿濛擘破”,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探求,然而“说不知知不说”则突显出知识的局限性与表达的困难。吕岩通过“妙诀”二字,强调真理的深奥与难以触及,仿佛在提示读者,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在于言说,而在于心灵的感悟。

“知音世所绝”,则是对当今社会中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与遗憾,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最后以“要识阴阳颠倒,月中日日中月”收尾,进一步深化了对宇宙规律的思考,强调了事物的转化与循环。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给人以深远的启示与思考,展现了吕岩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乾坤未裂: 说明天地尚未分开,暗示宇宙的混沌状态。
  2. 有物如何别: 反思在这种状态下,万物又如何能够分离。
  3. 解把鸿濛擘破: 试图揭开朦胧的真相,却又难以言说。
  4. 说不知知不说: 知道却无法表达,体现了知识的深奥。
  5. 妙诀。真难彻: 高妙的道理,难以完全理解。
  6. 知音世所绝: 时代缺乏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7. 要识阴阳颠倒: 需要理解阴阳的变化。
  8. 月中日日中月: 反映出事物循环与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阴阳颠倒,月中日日中月”,形成和谐的节奏。
  • 隐喻: 通过“鸿濛”象征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 反复: 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宇宙的本质与人类的认知局限,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知音的渴望,展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乾坤: 象征宇宙的整体。
  • 鸿濛: 代表模糊不清的真理。
  • 阴阳: 体现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 : 象征时间的循环与永恒。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阴阳颠倒”是指什么? A. 事物的变化
    B. 人类的情感
    C. 自然的循环
    D. 以上皆是

  2. “知音世所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孤独和失落
    B. 开心和快乐
    C. 忧伤和痛苦
    D. 平静和安宁

  3. “妙诀。真难彻”中“妙诀”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真谛
    B. 高深的道理
    C. 诗歌的技巧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吕岩的《霜天晓角·乾坤未裂》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探讨了宇宙和人生的哲学,但吕岩更强调阴阳的变化,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如何通过各自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来表达对世界的思考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