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窦拾遗卧病见寄》

时间: 2025-01-22 21:23:26

今春扶病移沧海,几度承恩对白花。

送客屡闻帘外鹊,

销愁已辨酒中蛇。

瓶开枸杞悬泉水,鼎炼芙蓉伏火砂。

误入尘埃牵吏役,羞将簿领到君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春扶病移沧海,
几度承恩对白花。
送客屡闻帘外鹊,
销愁已辨酒中蛇。
瓶开枸杞悬泉水,
鼎炼芙蓉伏火砂。
误入尘埃牵吏役,
羞将簿领到君家。

白话文翻译

今年春天我虽然生病,但还是移动到沧海边,
几次感受到你对我的恩情,像对待白色的花朵一样。
送客时常听到窗帘外的喜鹊鸣叫,
我在酒中已经能分辨出那愁苦的滋味。
瓶中盛着枸杞,泉水悬挂在空中,
鼎中炼着芙蓉,火沙在底下燃烧。
我误入了尘世的纷扰,被官吏牵连,
羞于将我的账簿拿到您的家中。

注释

  • 扶病:扶持病体,意指身体不适。
  • 沧海:指大海,象征广阔的环境。
  • 白花:可理解为纯洁的花,象征诗人对友人的感激。
  • 帘外鹊:窗外的喜鹊,寓意送别的情景。
  • 销愁:消除忧愁,指借酒浇愁。
  • 酒中蛇:比喻醉酒时的幻觉,形象生动。
  • 枸杞:一种药材,寓意养生。
  • 芙蓉:荷花,象征美好。
  • 火砂:指炼药时的火和砂石,暗示苦心孤诣。
  • 尘埃:世俗的纷扰。
  • 吏役:官吏的事务,象征繁杂的世事。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白花”可能暗指唐代文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扶持,同时也可以与道家文化中的“白花”联系,象征着清白与纯净。此诗反映了诗人在生病期间对友人深情厚谊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包佶,唐代诗人,生平大致不详,诗作多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诗人处于病中,因而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对生活的思考。背景中可能隐含着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答窦拾遗卧病见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生病期间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个人境遇的反思。开篇“今春扶病移沧海”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身处病中的艰辛,但也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坚持。接着,诗人通过“几度承恩对白花”表达了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使用了“白花”这一意象,象征着纯净的情感,暗示了友人如花般的美好。

“送客屡闻帘外鹊,销愁已辨酒中蛇”则带出了送别的情景,喜鹊的鸣叫与酒的幻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下来的“瓶开枸杞悬泉水,鼎炼芙蓉伏火砂”描绘了诗人的养生与炼药之道,透出一种对健康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全诗最后两句“误入尘埃牵吏役,羞将簿领到君家”则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隐含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叛。这一连串的情感交织,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堪称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春扶病移沧海:春天的到来让我虽然生病,却仍然希望能搬到海边,暗示一种渴望与坚持。
  2. 几度承恩对白花:多次感受到友人如白花般的恩情,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3. 送客屡闻帘外鹊:每次送客时都能听到窗外的喜鹊,传递着送别的情感。
  4. 销愁已辨酒中蛇:借酒消愁,已能分辨酒中虚幻的意象,表现内心的复杂情感。
  5. 瓶开枸杞悬泉水:描绘了养生的情景,象征着对健康的向往。
  6. 鼎炼芙蓉伏火砂:比喻炼药的过程,体现出一种努力与追求的精神。
  7. 误入尘埃牵吏役: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的无奈与不满。
  8. 羞将簿领到君家:表达了对友人的愧疚之情,隐含着对世俗关系的反思。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酒中蛇”)、对仗(如“瓶开枸杞悬泉水,鼎炼芙蓉伏火砂”)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病痛与对友人的感激,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俗的反叛,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真挚情感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沧海:象征广阔与自由。
  • 白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情谊。
  • 喜鹊:象征送别与祝福。
  • 枸杞、芙蓉:象征健康与美好。
  • 尘埃:象征世俗的烦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花”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美丽
    C. 纯洁

  2. “瓶开枸杞悬泉水”中“枸杞”代表什么? A. 恩情
    B. 健康
    C. 财富

  3. 诗人最后一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官场的憧憬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包佶的《答窦拾遗卧病见寄》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现了对生活的思索,但前者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反思,而后者则更为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