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少府赴延陵》

时间: 2025-01-10 22:50:34

问君从宦所,何日府中趋。

遥指金陵县,青山天一隅。

行人怀寸禄,小吏献新图。

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

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

漠漠花生渚,亭亭云过湖。

滩沙映村火,水雾敛樯乌。

回首东门路,乡书不可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卢少府赴延陵

问君从宦所,何日府中趋。
遥指金陵县,青山天一隅。
行人怀寸禄,小吏献新图。
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
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
漠漠花生渚,亭亭云过湖。
滩沙映村火,水雾敛樯乌。
回首东门路,乡书不可无。

白话文翻译

问你从官职的地方,何时能回到府中。
遥远地指向金陵,青山在天边一隅。
行人怀念微薄的俸禄,小吏献上新画图。
北固山波涛汹涌,南方的风俗却不同。
春天的江水连着橘子和柚子,傍晚的景色迷人,菰蒲摇曳。
朦朦胧胧的花儿生长在沙洲上,亭亭的白云飘过湖面。
滩沙上映照着村庄的火光,水雾中隐约可见归帆。
回首东门的路,乡间的书信不可缺少。

注释

  • 宦所:指官员任职的地方。
  • :前往、到达。
  • 金陵:即南京,古称金陵。
  • 寸禄:微薄的俸禄。
  • 小吏:指小官吏。
  • 北固:指北固山,位于长江南岸。
  • 风俗殊:南北方的风俗习惯不同。
  • 菰蒲:水边的植物,常见于江河湖泊。
  • 滩沙:沙滩。
  • 樯乌:水上船只的帆和乌鸦,意指归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颀(约690年-758年),字季长,号孟尝,唐代诗人,出身于南阳,后居于长安。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颀与友人卢少府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卢少府即将赴任的祝福与不舍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送卢少府赴延陵》是一首送别诗,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通过问候和祝福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关心与祝愿。开头两句“问君从宦所,何日府中趋”,不仅关心卢少府的去向,更暗含对他前程的期待。

接下来的描绘则转向自然景色,远指金陵县的青山,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用“行人怀寸禄”引入对生活的思考,小吏献上新图则反映出官场的复杂与微妙。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展现了江南与北方的地域差异,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新环境的期待。

最后几句中,诗人回首东门的路,乡书不可无,意味着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挂念着故乡与亲友。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李颀典雅而细腻的诗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君从宦所,何日府中趋:开篇即问候,展现出友人间的关心。
  • 遥指金陵县,青山天一隅:描绘金陵的美丽,暗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行人怀寸禄,小吏献新图:反映官场生活的艰辛与小职员的微薄地位。
  • 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展现南北方的差异,体现诗人对地域文化的观察。
  • 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描绘春天的江南美景,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生机。
  • 漠漠花生渚,亭亭云过湖:展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引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滩沙映村火,水雾敛樯乌:描绘出归家的温暖与宁静的氛围。
  • 回首东门路,乡书不可无:结束时的思念与牵挂,使整首诗更加感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对仗工整。
  • 比喻:用“花生渚”和“亭亭云过湖”生动描绘自然景象。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送别与思乡的主题,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传达出人生旅途中的无奈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着美丽的故乡与希望。
  • 春江:代表着生机与新生。
  • 花生渚、亭亭云:体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滩沙、村火:象征着温暖的家庭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问君从宦所”意为: A. 询问君主的职责
    B. 询问朋友的官职
    C. 询问君主的住所
    D. 询问朋友的旅行

  2. “春江连橘柚”描绘的是: A. 秋天的风景
    B. 夏天的炎热
    C. 春天的生机
    D. 冬天的寒冷

  3. 诗中提到的“乡书”指的是: A. 乡间的信件
    B. 故乡的书籍
    C. 朋友的信件
    D. 政府的文件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孟浩然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词对比

  • 李颀的《送卢少府赴延陵》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现了送别的主题,但李颀更加强调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王维则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李颀诗文集》
  3.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