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浦
作者:胡仲弓 〔宋代〕
脩途无好况,满面受风埃。
见说山穷处,曾经水患来。
溪桥横独木,田野长荒莱。
薄暮投孤馆,寒猿声更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行旅中的艰辛与寂寞。路途上没有好天气,满脸都是风尘。听说在山穷水尽的地方,曾经发生过水灾。溪边的桥只有一根独木搭成,田野上长满了荒草。傍晚时分,投身于孤零零的旅馆,寒猿的叫声更加显得凄凉。
注释
- 脩途:修整的道路,行走的路途。
- 风埃:指风中的灰尘,形容行旅的辛苦。
- 山穷:山的尽头,意指道路的尽头。
- 水患:水灾,洪水带来的灾害。
- 溪桥:小溪上的桥,独木桥指的就是用一根木头搭成的桥。
- 荒莱:荒芜的田野,莱是指野菜,这里形容农田荒废。
- 薄暮: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孤馆:孤独的旅馆,形容环境的寂寥。
- 寒猿声:寒冷之地猿猴的叫声,添了几分凄凉。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典故,但“水患”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水灾对农田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古代,水患常常是社会动荡与百姓困苦的重要因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仲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沉郁含蓄。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浦之地,可能是诗人外出游历或客居他乡时的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困扰。
诗歌鉴赏
《南浦》是一首充满了愁苦与孤独的诗作。开头两句通过“脩途无好况,满面受风埃”展示了行旅的艰难,旅途上的尘埃不仅是自然的侵袭,更是生活重担的象征。接着“见说山穷处,曾经水患来”引入了地理与历史的交融,水患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丝悲凉,仿佛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个人的遭遇,也记录着历史的苦痛。
“溪桥横独木,田野长荒莱”则描绘了荒凉的乡村景象,独木桥的脆弱与田野的荒废无不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最后两句“薄暮投孤馆,寒猿声更哀”将诗歌推向高潮,薄暮时分的孤馆与猿声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孤独感,令人感到身心俱疲的凄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悲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路途艰难,满脸风尘,表现出旅行的辛苦。
- 第二联:山穷水尽的地方曾经遭遇过水灾,暗示着历史的沉重。
- 第三联:只有一根木头搭成的溪桥和荒芜的田野,描绘出环境的破败。
- 第四联:傍晚的孤馆与寒猿的哀鸣,增添了孤独与凄凉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脩途”与“满面”,形成整齐的对称。
- 拟人:寒猿声的“更哀”给猿猴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困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渴望温暖与安慰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风埃: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生活的苦涩。
- 水患:代表着历史的伤痛与无奈。
- 独木桥:象征着脆弱与孤独。
- 寒猿声:传达出凄凉与哀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脩途无好况”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旅途愉快
- B. 旅途艰难
- C. 旅途平淡
-
“寒猿声更哀”中的“更”字有什么作用?
- A. 增强寒猿声的凄凉感
- B. 表示时间的变化
- C. 说明天气寒冷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身处困境的孤独感,但更强调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责任感,而胡仲弓的《南浦》则集中于个人的旅途与内心的悲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文》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南浦》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