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首》
时间: 2025-01-10 19:15: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二首》
作者:柳宗元 〔唐代〕
西陆动凉气,惊乌号北林。
栖息岂殊性,集枯安可任。
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
徒嗟日沈湎,丸鼓骛奇音。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骎。
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众情嗜奸利,居货捐千金。
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
揽衣中夜起,感物涕盈襟。
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
旭日照寒野,鸒斯起蒿莱。
啁啾有馀乐,飞舞西陵隈。
回风旦夕至,零叶委陈荄。
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
白话文翻译:
《感遇二首》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第一首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天的凉意,乌鸦在北林中悲鸣,显示出一种萧瑟的气氛。诗中提到大雁飞去不再返回,象征着失去和无法挽回的往事。诗人感叹人们沉迷于物质利益,抛弃了真正的价值。接着,描写了东海波涛汹涌,南风拂面,天色渐暗,星星显得忧虑。最后,诗人感受到外界的冷漠和内心的孤独。第二首诗则描绘了秋冬的自然景象,旭日照耀着寒冷的原野,鸟儿欢快地鸣叫,然而诗人却感到栖身之地不再安全,鹰隼的来袭让人不安。
注释:
- 凉气:指秋冬的寒气,暗示时节的变化。
- 栖息岂殊性:栖息的地方与生性并无不同,表达了对环境的无奈。
- 鸿鹄:大雁的象征,寓意离去的不再回来。
- 徒嗟:白白叹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盈襟:指泪水湿透衣襟,形容伤感情绪。
- 岁寒心:寒冷的季节,没人关心内心的孤独。
典故解析:
- 鸿鹄: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高远的志向和失去的理想。
- 青天:代表理想和希望,但却被现实的阴霾覆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宗元,号柳河,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及政治家。他与王勃、贾岛并称为“初唐三杰”,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及自身处境的深切感受。诗中流露出对理想的失落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挣扎。
诗歌鉴赏:
《感遇二首》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与感慨。首首诗中,柳宗元以清新的自然描写作为引子,带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反思,展现了他对人性、对社会的敏锐洞察。诗中的意象如“西陆动凉气”、“东海久摇荡”等,通过自然的变化折射出人世的纷扰与诗人的孤独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的冷清,表达了对人心冷漠的失望,并对世俗利益的嗜好表示不满。这种对比让人更加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在艺术手法上,柳宗元善用对仗和排比,使得诗句更为凝练,情感更为深厚。此外,诗中多处运用典故与象征,增强了诗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外在自然的描绘,又有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一篇值得深思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陆动凉气:西边的陆地上开始出现凉风,预示着秋的来临。
- 惊乌号北林:乌鸦受到惊扰,在北边的树林中鸣叫,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氛围。
- 栖息岂殊性:栖息的地方与自身的性情并无不同,表达了对环境的无奈。
- 集枯安可任:聚集在枯树上,难以依赖这种安逸的状态。
- 鸿鹄去不返:大雁已经飞走,不会再回来,象征着失去的东西。
- 勾吴阻且深:勾吴是古代地名,暗示前路艰难。
- 徒嗟日沈湎:白白叹息,沉溺于时光流逝。
- 丸鼓骛奇音:鼓声响起,带来奇妙的音律,然而此时的心情却是沉重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鸿鹄去不返”,比喻失去的理想与追求。
- 拟人:如“惊乌号”,赋予乌鸦以人的感情。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社会冷漠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对理想与真情的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的批判与对内心孤独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气:象征季节变化,暗示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 乌鸦:常与悲伤、孤独相关联,象征失落。
- 鸿鹄:象征高远的志向或追求,失去后令人惋惜。
- 青天:象征理想与希望。
- 鹰隼:象征危险与威胁,暗示外界的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鸿鹄”象征什么?
- A. 归来
- B. 失去的理想
- C. 繁荣的未来
-
“微霜众所践”中“微霜”指的是什么?
- A. 霜冻的季节
- B. 微小的悲伤
-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柳宗元与王维在描绘自然景色时,都带有深刻的情感,但柳宗元的作品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孤独与对社会的反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位诗人在意象使用上均富有诗意,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集》
- 《唐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