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八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9 15:28:22

宠极辱会至,势利真祸罗。

君看道旁木,几曾成斧柯。

世中繁华子,追恨每苦多。

芬芳有徂谢,平地生风波。

陆机去华亭,苏子狭三河。

平生已谓毕,末路其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怀八首 其三
作者: 戴良 〔元代〕

宠极辱会至,势利真祸罗。
君看道旁木,几曾成斧柯。
世中繁华子,追恨每苦多。
芬芳有徂谢,平地生风波。
陆机去华亭,苏子狭三河。
平生已谓毕,末路其如何?


白话文翻译:

宠爱到极点,耻辱便会随之而来;
权势和利益才是真正的祸害。
请你看看路旁的树木,
它们几时变成斧子和木柴?
世间那些繁华的人,
追求恨意的同时,苦恼却更多。
芬芳的花朵终究会凋谢,
平地上却常常会引发风波。
陆机离开华亭,
苏子泛舟于狭窄的三河。
我一生以为已尽,
那么最后的路又该如何走?


注释:

  • 宠极:指极度受到宠爱。
  • 辱会至:指耻辱会随之而来。
  • 势利:指权势和利益。
  • 斧柯:指斧头和木柴,象征被砍伐的树木。
  • 繁华子:指那些追求繁华的人。
  • 芬芳:指花的香气,象征美好的事物。
  • 陆机:指陆机,东晋著名文学家。
  • 苏子:指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
  • 华亭:指陆机的故乡。
  • 三河:指苏轼的居所,象征两位文学家的不同人生轨迹。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戴良,元代诗人,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生苦乐的独特感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自身命运的感慨。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繁华与耻辱、顺境与逆境,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触和对人生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对命运的思索。开头两句直入主题,指出了宠爱与耻辱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权势与利益所带来的真正祸害。接下来的比喻通过树木与斧头的关系,强调了人世间的无常,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脆弱性的感慨。

诗中对“芬芳有徂谢”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生动地表现了人生的苦与乐之间的矛盾。陆机与苏子的典故则引入了两位文人不同的命运,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多舛,给予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充沛,意蕴深远,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哲理思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宠极辱会至:宠爱到极致,必然会遭遇耻辱,揭示了事物的循环与反转。
    • 势利真祸罗:形容权势与利益的追求是祸害的根源,具有警示意味。
    • 君看道旁木:引导读者观察周围的事物,以树木象征人命运的脆弱。
    • 几曾成斧柯:暗示许多美好的事物最终会被摧毁,强调命运的无常。
    • 世中繁华子:指向那些追求繁华的人们,表达对他们苦恼的同情。
    • 追恨每苦多:追求繁华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更多的痛苦和烦恼。
    • 芬芳有徂谢:美好的花朵终究会凋谢,象征事物的短暂。
    • 平地生风波:暗示即使在平静的环境中,也可能产生波动与动荡。
    • 陆机去华亭:提到陆机的离去,象征着优秀人才的失落。
    • 苏子狭三河:提及苏子的生活,形成对比,显示不同的命运。
    • 平生已谓毕: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似乎已达到尽头。
    • 末路其如何: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表达了对人生终局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与斧头的关系比作人命运的脆弱与无常。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排比:通过多个句子的叠加,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触,警示人们在追求繁华的同时,要认识到潜在的苦难与耻辱,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意象分析:

  • 树木: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被毁灭的可能。
  • 斧柯:象征权势和利益对美好事物的侵害。
  • 芬芳:代表美好的事物,但又隐含着短暂与易逝的意味。
  • 风波:象征生活中的波折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宠极辱会至”意指什么? A. 受到宠爱会导致耻辱
    B. 受到耻辱会导致宠爱
    C. 权势使人快乐
    D. 人生一帆风顺

  2. 陆机和苏子的典故意在表达什么? A. 彼此的友谊
    B. 人生的不同轨迹
    C. 文才的比较
    D. 对未来的展望

  3. 诗中“芬芳有徂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B. 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C. 对繁华的向往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戴良的作品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陆游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失落与对社会的忧虑,而戴良则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反思命运的无常。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戴良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元代文学与文化环境》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戴良的《感怀八首 其三》,领略其在诗词中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