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魏公府》

时间: 2025-01-11 01:56:50

重门犹钉旧桃牌,惆怅行人去不回。

万种好花环曲径,一泓流水绕香阶。

高台已见胡羊走,乔木惟闻蜀鸟哀。

檐外竹梅森似束,邻翁时剪作烧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门犹钉旧桃牌,惆怅行人去不回。
万种好花环曲径,一泓流水绕香阶。
高台已见胡羊走,乔木惟闻蜀鸟哀。
檐外竹梅森似束,邻翁时剪作烧柴。

白话文翻译:

重重的门依然钉着旧日的桃木牌匾,令人惆怅的是,昔日的行人已不再回来。
万种美丽的花朵环绕着小径,一泓清澈的流水环绕着香气四溢的台阶。
高台上已经看到胡羊在悠然自得地走动,而高大的树木间只听见蜀地的鸟儿在悲鸣。
檐外的竹子和梅花茂盛得像是一束束,邻居老翁偶尔会剪来烧柴。

注释:

  • 重门:指重重的门,表示房子或院落的封闭。
  • 桃牌:古时用桃木做的牌匾,寓意吉祥,通常在门口悬挂。
  • 惆怅:形容心情的忧伤和失落。
  • 万种好花:形容花的种类繁多,色彩斑斓。
  • 一泓流水:指一池清水,流动的水。
  • 胡羊:可能是指外族的羊,象征着外来事物。
  • 蜀鸟:指四川地区的鸟,常常用来表达哀伤。
  • 竹梅:竹子和梅花,象征高洁的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约1090-1150),字仲明,号梅溪,南宋诗人,生于江苏。其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感慨,诗中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惆怅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贾魏公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惆怅的场景。开篇的“重门犹钉旧桃牌”,用旧桃牌暗示往日的繁华与如今的静寂,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行人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对比。接下来的“万种好花环曲径,一泓流水绕香阶”,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色彩斑斓的花朵与清澈的流水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一种生命的活力。然而,这种美好又与“惆怅”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高台上看到胡羊走动,听到蜀鸟的哀鸣,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与思念的情绪。在诗的结尾,竹梅的茂盛与邻翁的剪柴形成了一种生活的循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与变迁。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深邃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时间流逝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门犹钉旧桃牌:重重的门依旧挂着旧日的桃木牌,暗示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静谧。
  • 惆怅行人去不回:行人的离去让人感到失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万种好花环曲径:形容花的种类繁多,表现了自然的美好。
  • 一泓流水绕香阶:流水绕着香气四溢的台阶,形成优美的自然画面。
  • 高台已见胡羊走:高台上出现了胡羊,象征着外来事物的影响。
  • 乔木惟闻蜀鸟哀:高大的树木间只听到悲鸣,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 檐外竹梅森似束:竹梅茂盛,显示出生命的旺盛与自然的繁荣。
  • 邻翁时剪作烧柴:邻居老翁偶尔剪枝烧柴,体现了生活的平淡与人间的烟火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胡羊”与外来影响相联系,暗示了外族文化的渗透。
  • 拟人:用“蜀鸟哀”来表达情感,使得自然界也充满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重门犹钉旧桃牌,惆怅行人去不回”,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在美丽的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情绪。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流露出对生活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桃牌:象征着吉祥与往昔的繁华。
  2. :代表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多样性。
  3.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流动。
  4. 胡羊:象征外来的异质文化或影响。
  5. 蜀鸟:表达悲哀与孤独的情感。
  6. 竹梅:象征高洁的品质与生活的朴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牌”主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吉祥
    • C. 友情
  2. 诗中“高台已见胡羊走”表明了什么?

    • A. 自然的平静
    • B. 外来文化的影响
    • C. 诗人的思念
  3. “邻翁时剪作烧柴”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 A. 富裕
    • B. 平淡
    • C. 复杂

答案:

  1. B. 吉祥
  2. B. 外来文化的影响
  3. B. 平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汪元量的《贾魏公府》均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而汪元量的诗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自然的和谐。在诗风上,杜甫更为沉重,而汪元量则显得清新而细腻,展现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