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袅娜破瓜馀》
时间: 2025-01-11 20:0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袅娜破瓜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众里腰肢遥可识,应殊。
暗里犹能摸得渠。醉侧不须扶。
唤作周家行画图。背立欠伸花絮底,知无。
未信丹青画得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像是破瓜的美好形象。春天的二月,豆蔻花已经发芽。人群中,她的腰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实在与众不同。即使在暗处,我也能感觉到她的存在,醉酒时也不需要人来搀扶。她的姿态宛如周家画中的人物,背对着我,懒懒地伸展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难道你不知道吗?我不相信画能描绘出她的美丽。
注释:
- 袅娜:形容女子轻盈柔美的样子。
- 破瓜馀:形容女子青春美丽,猶如破瓜的果实。
- 豆蔻:豆蔻是指一种植物,象征少女的青春。
- 腰肢:指女子的身材,特别是腰部的曲线。
- 周家行:指周家画中描绘的美丽女子,象征艺术中的理想美。
典故解析:
“周家行”出自于古代诗人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对美的追求。周家是指周邦彦,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中常有描绘美人之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以清丽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女子的美丽与情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崇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季,描绘了青春的女子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袅娜破瓜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悠扬的词句,展现了一个春日里美丽女子的形象。诗的开头以“袅娜”二字,便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娇美的女子,仿佛她在春风中轻盈起舞,生动而富有韵律感。接着,诗人通过“豆蔻梢头”描绘出女子的青春气息,传达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诗中“众里腰肢遥可识,应殊”一句,展现出女子在众人中独特的气质,仿佛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与众不同,令人难以忘怀。诗人用“暗里犹能摸得渠”强调了内心感知的深刻,即使在微暗的环境中,依然能感受到她的存在。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醉侧不须扶”则显示了诗人对美的痴迷,甚至在醉酒中也希望能独自欣赏。最后,诗人用“未信丹青画得如”表达了对绘画艺术的质疑,认为即使再精美的画作也无法真正捕捉到那份生动与灵动,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令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袅娜破瓜馀:形容女子轻盈的姿态,仿佛刚破壳的瓜,生动可爱。
- 豆蔻梢头二月初:描绘春天的气息,豆蔻象征着青春的少女。
- 众里腰肢遥可识,应殊:在众多女子中,她的身姿特别容易辨认,暗示她的美丽与众不同。
- 暗里犹能摸得渠:即使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感知到她的存在和魅力。
- 醉侧不须扶:喝醉了也不用人来扶持,说明她的独立和自信。
- 唤作周家行画图:把她比作周家画中的美人,表现出对她的崇拜与赞美。
- 背立欠伸花絮底,知无:她背对着我,懒懒地伸展,仿佛在思考,暗示一种内敛的美。
- 未信丹青画得如:最后表达一种对艺术的质疑,认为画作无法真实表现她的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比作“破瓜”,生动形象。
- 拟人:描述女子的姿态如同自然界中的生命,赋予其灵动的特质。
- 对仗:全诗韵律和谐,形成了完美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春日中美丽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对青春与美的向往,以及对艺术表达极限的思考。诗人不仅在描绘自然之美,也在探讨人类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袅娜:象征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 豆蔻:象征青春与少女的纯真。
- 周家行:代表理想中的美,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袅娜”在诗中形容的是谁的状态?
- A. 一位年轻的少女
- B. 一位老年人
- C. 一位男子
-
“众里腰肢遥可识,应殊”表达了什么?
- A. 她在人群中难以被认出
- B. 她在人群中十分显眼
- C. 她是一个普通人
-
诗人最后一句“未信丹青画得如”表明了对什么的质疑?
- A. 对画家的技艺
- B. 对美的定义
- C. 对诗歌的表现力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师道的作品更侧重于对美的直接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富有情感的细腻与思索。两者都展现了女性之美,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