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使君》
时间: 2025-01-23 07:0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使君
作者:贯休 〔唐代〕
刺婺廉闽动帝台,唯将清净作梯媒。
绿沈枪卓妖星落,白玉壶澄苦雾开。
仁爱久悬溪上月,恩光又发岭头梅。
天资刘邵龚黄笔,神助韩彭卫霍才。
古驿剑江分掩映,画旗花舫下喧豗。
凤麟帟幕芙蓉坼,洞壑清威霹雳来。
礼乐封疆添礼乐,尘埃时节勿尘埃。
荔支花下驱千骑,薝卜林中礼万回。
视事蛮奴磨玉砚,邀宾海月射金杯。
讴歌合合千门乐,鼙角雄雄一阁雷。
君父恩深头早白,子孙荣袭日难陪。
东阳缁素如何好,空向生祠祝上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郑使君的离别场景,表达了对他的祝福与期望。诗中提到:刺破了的山水动摇了帝王的台座,只有清净的心灵才能成为登高的梯子。绿意沉浸,妖星坠落;白玉的壶中,苦雾渐渐消散。仁爱之情长久如溪水上的明月,恩泽如梅花在山岭上绽放。诗人赞美了郑使君的才华,认为他有如刘邵、龚黄等文人笔力的天赋,得到了韩彭、卫霍等人的神助。古老的驿道与剑江的景致交相辉映,画舫下的喧闹声响起。凤麟的帷幕,芙蓉盛开,洞壑间的清风如雷霆般来临。礼乐之声在边疆增添,尘埃中的时节也无需遮掩。荔枝花下驱赶千骑,薝卜林中礼仪万回。看待事务的蛮奴磨着玉砚,海上的月光下邀请宾客举杯欢庆。歌声汇聚成千门的乐曲,鼓声如雷在阁楼上回响。君父的恩情深重,头发早已白,子孙的荣华日渐难陪伴。东阳的衣物如何美好,空余向生祠祝愿他能再登高台。
注释
- 刺婺廉闽:指的是戈壁滩的山水,象征着艰难和险阻。
- 清净作梯媒:清净的心灵是提升自我的手段。
- 绿沈枪卓:形容星辰的变化,暗喻时局的变动。
- 仁爱久悬:长久以来的仁爱之情,如同明月悬挂在溪上。
- 天资刘邵龚黄:刘邵与龚黄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象征才华出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830年-912年),字休之,号元明,唐朝诗人,曾为官于蜀地。他的诗风清新,常以写景抒怀为主,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郑使君即将离任之际,表达了对他的敬意与祝福。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送郑使君》是一首典雅而富有哲理的送别诗,贯休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郑使君的深情祝福。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事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例如,诗人将清净的心灵比作登高的梯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表现了对郑使君品德的赞美。
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写,又有对人情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诗中多次提及的“仁爱”、“恩泽”等词汇,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更传达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深厚与温暖。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颂德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和对未来的希望。贯休通过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送别场景,让读者在欣赏之余,感受到那种人情的温暖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刺婺廉闽动帝台:描绘了大自然的力量,象征着变幻无常的时局。
- 唯将清净作梯媒:强调内心的清净与修养是成功的基础。
- 绿沈枪卓妖星落:表达了美好景象与动荡局势的对比。
- 白玉壶澄苦雾开:象征着智慧与清明,苦难终将过去。
- 仁爱久悬溪上月:仁爱如月光般照耀长久,象征着美好情感的永恒。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凤麟帟幕”和“洞壑清威”,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使用“清净作梯媒”比喻心灵的修养,深化了主题。
- 夸张:如“荔支花下驱千骑”,展示了盛大的送别场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郑使君的敬重与祝福,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净:象征内心的纯洁与高尚。
- 仁爱:代表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关怀。
- 星辰:象征命运与时局的变幻。
- 明月: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净”是指什么?
- A. 外在的环境
- B. 内心的修养
- C. 社会地位
-
贯休在诗中如何描述郑使君的才华?
- A. 与古人相比
- B. 不值一提
- C. 受到神灵的帮助
-
诗中提到的“荔支花下”象征什么?
- A. 送别的场景
- B. 自然的美好
- C. 战争的悲惨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by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郑使君》与《送别》同为送别诗,后者更强调离别的愁苦,而前者则侧重于祝福与期待。两者都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厚的情感,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贯休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