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母》
时间: 2025-01-11 14:25: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母
作者:危素 〔元代〕
季春天多阴,往拜慈母墓。
恸哭长松根,声彻泉下土。
母没儿尚髫,儿啼母仍苦。
儿长母不见,岁远益愁慕。
白日向西流,沧波自东注。
凄凄石上云,翳翳谷中树。
抚景抱长恨,苍天莽难愬。
白话文翻译
在春季多雨阴霾的日子里,我前去拜访慈母的墓碑。
我悲痛地哭泣,声泪俱下,直到长松的根部,声音传到泉水下的土里。
母亲去世时我还年幼,母亲在世时我却常常哭泣。
我长大了却再也见不到母亲,岁月的流逝让我更加思念。
白天的太阳向西沉落,沧海的波涛自东而来。
石头上的云朵凄凉,谷中的树木阴翳。
我抚摸着景色,怀抱着无尽的遗恨,苍天茫茫,难以诉说我的哀伤。
注释
- 恸哭: 痛哭,形容极度悲伤。
- 长松: 指长青的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
- 髫: 指幼儿,意指年幼。
- 翳翳: 形容阴暗、遮蔽的样子。
- 抚景: 抚摸景象,指沉浸在景色中。
- 苍天莽: 形容苍茫的天空,难以言表的苦痛。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到的“白日向西流”可以引申为时间的流逝,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危素,元代诗人,生活于元朝时期。其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著称,常常表达对母亲、家庭的思念与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失去母亲后,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人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失去后的悲痛。
诗歌鉴赏
《怀母》是危素在失去母亲后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通过对春天阴雨天气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出自己内心的悲伤。诗的开头提到“季春天多阴”,暗示生离死别带来的沉重情感,而“往拜慈母墓”则是直接表达对母亲的追思与缅怀。
接着,诗人通过“恸哭长松根,声彻泉下土”展现了自己悲痛欲绝的状态,哭声不仅响彻在松树根部,更是深入地下,象征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已深入骨髓。之后的“母没儿尚髫,儿啼母仍苦”则带出了对母亲之死的无奈和痛苦,母亲的去世让年幼的儿子失去了依靠,而长大后再也见不到母亲更是加深了孤独与悲伤。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如“白日向西流,沧波自东注”,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苍天莽难愬”则表达了对苍天的无奈与叹息,尽管景物依旧,内心的伤痛却难以抚平。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是对母亲深切怀念的真实流露,展现了人之常情与对亲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季春天多阴,往拜慈母墓。”: 春季多阴雨,诗人前去拜访母亲的墓地,设置了悲伤的基调。
- “恸哭长松根,声彻泉下土。”: 诗人悲痛的哭声响彻松树和泉水之下,表达了深切的哀伤。
- “母没儿尚髫,儿啼母仍苦。”: 母亲去世时,儿子还年幼,虽然在哭泣,但母亲仍在身边;长大后再也见不到,愁苦更甚。
- “儿长母不见,岁远益愁慕。”: 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之情日益加深。
- “白日向西流,沧波自东注。”: 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呼应,时间在流逝,生命也在悄然离去。
- “凄凄石上云,翳翳谷中树。”: 描绘了凄凉的景象,反映出诗人的孤独与忧伤。
- “抚景抱长恨,苍天莽难愬。”: 在沉浸于景色的同时,心中却充满长久未愈的恨与痛苦,无法诉说。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情感,如“白日向西流”象征时间的流逝。
- 对仗: 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加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 自然景物似乎与诗人同感悲伤,形成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失去母亲后的深切怀念与无法抚平的悲痛,表现了对亲情的珍视,流露出人对于生命脆弱和时间无情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 代表生命的开始,同时也是离别的季节,寓意复杂。
- 松树: 象征坚韧与长寿,恰好与母亲的记忆相连。
- 泉水: 代表生命之源,也象征着无尽的思念和泪水。
- 云与树: 反映了孤独与凄凉的情感,暗示着对母亲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什么?
- A. 夏
- B. 秋
- C. 春
- D. 冬
-
诗人用什么自然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 A. 太阳
- B. 云和树
- C. 雨水
- D. 星星
-
“母没儿尚髫”中的“髫”指的是什么?
- A. 成年
- B. 幼儿
- C. 青少年
- D. 老年
答案:
- C. 春
- B. 云和树
- B. 幼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子吟》 - 孟郊
- 《静夜思》 - 李白
- 《思母》 - 李商隐
诗词对比:
比较《怀母》和孟郊的《游子吟》,两者均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失去后的痛苦,而后者则突出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