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诗五首 其五》
时间: 2025-02-04 15:27: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
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觜长将何为。
白话文翻译
在摇曳的园中,有棵大树,其根系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大圈。树枝间却有一种小虫,形体是那么微小。谁说虫子微不足道呢?它们的侵蚀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人说这树是多么高大,花和叶子也总会有衰败的时候。花虽然在夏天还未结实,但叶子却在秋天就开始凋萎。树的心脏部分已经半埋在土里,旁观者又怎能了解呢?请问虫子在哪里?它们在树干里,而不在树枝上。请问虫子吃什么呢?它们吃的是树心,而不是树皮。难道没有啄木鸟吗?它们的长嘴又能做什么呢?
注释
- 婆娑:形容树木摇曳的样子。
- 根株:树的根和主干。
- 蠢尔:愚蠢的。
- 孰谓:谁说。
- 虫蠹:指害虫,特别是对树木造成损害的虫子。
- 衰时:衰退的时期。
- 树心:树的中心部分。
- 觜:鸟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关注民生的题材而著称,作品涵盖了政治、社会、爱情等多个方面,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对白居易所处时代社会现象的思考,表达了对微小事物(如虫子)与宏大事物(如树木)之间关系的关注。诗中通过虫子对树木的侵害,隐喻了对社会和人性中潜在问题的警惕。
诗歌鉴赏
《寓意诗五首 其五》通过细腻的观察,将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升华为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描绘的树木象征着宏伟的事物,而树间的小虫则象征着潜伏在大事物之下的微小危害。白居易通过对比虫子与树木的大小,探讨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虫子的存在和对树心的侵蚀,暗示着即使是微小的力量,也能对巨大的事物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
诗中反复提到的“虫”与“树”的对立,不仅凸显了自然界的法则,也映射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忽视的小问题,其实对整个系统的健康运作至关重要。同时,诗人也在提醒人们关注表面之下的深层次问题,建议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思考来发现生活中的隐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婆娑园中树:描绘园中树木的摇曳,营造出生动的自然景象。
- 根株大合围:强调树木的根系庞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蠢尔树间虫:引出虫子,给人以反差感,微小的虫子与巨大的树形成鲜明对比。
- 形质一何微:进一步强调虫子的微小。
- 孰谓虫之微:质疑虫子的微小是否真的无足轻重。
- 虫蠹已无期:指出虫子的危害是持久的。
- 孰谓树之大:质疑树木的伟大。
- 花叶有衰时:说明即使是强大的事物也有衰败的时候。
- 花衰夏未实:即使在花盛开的夏天,衰败的迹象也已经出现。
- 叶病秋先萎:秋季时叶子先行凋萎,预示着树木的衰退。
- 树心半为土:树的心已经埋在土中,象征着其根基的脆弱。
- 观者安得知:旁观者又怎能了解树的真实情况。
- 借问虫何在:提问虫子的位置。
- 在身不在枝:虫子藏在树干的内部而非在枝头。
- 借问虫何食:再询问虫子吃什么。
- 食心不食皮:虫子食用的是树心而非外皮,表明其深层的危害性。
- 岂无啄木鸟:提到啄木鸟,暗示自然界中的掠食者。
- 觜长将何为:质疑啄木鸟的存在是否能真正解决虫害问题。
修辞手法
- 对比:虫与树的大小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虫子和树木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让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 象征:虫子象征潜在的危害,树木象征人类社会中的大事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虫与树的关系,探讨了微小事物对宏大事物的影响,传达出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深入思考和警觉。同时也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提醒人们重视生活中的小问题,避免其最终导致更大的危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象征着生命、力量和繁荣。
- 虫:象征着潜在的危害与问题,尽管微小却具有毁灭性。
- 啄木鸟:象征自然界中的斗争与平衡,暗示找寻解决方案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虫”象征什么?
- A. 小问题
- B. 大问题
- C. 自然现象
- D. 社会繁荣
-
诗中提到“借问虫何在”,虫子实际藏在哪里?
- A. 树枝上
- B. 树心里
- C. 土里
- D. 空气中
-
白居易在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强调虫与树的对比?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比
- D. 排比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杜甫的比较: 白居易的作品更关注社会民生,语言通俗易懂,而杜甫则通过历史的视角深刻揭示社会问题。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但都以诗歌形式反映出丰富的社会内涵。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探讨唐代诗歌的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