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谣奉和正斋承旨韵》

时间: 2025-01-23 08:34:09

风颾颾,雨萧萧,东皇促驾车载膏。

堕红残萼芳草深,嫣香压地腻不消。

绣屏寒逗熏沈脑,愁重燕支倦梳扫。

玉关万里人未归,风雨一番春又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颾颾,雨萧萧,东皇促驾车载膏。
堕红残萼芳草深,嫣香压地腻不消。
绣屏寒逗熏沈脑,愁重燕支倦梳扫。
玉关万里人未归,风雨一番春又老。

白话文翻译:

春风呼啸,细雨纷飞,东皇(即春天的神灵)急速驾车送来春药。
落花残瓣堆积在芳草深处,浓郁的香气压在地面上挥之不去。
绣屏寒冷地映照着,花香熏得人脑沉重,愁苦的燕子懒得梳理羽毛。
遥远的玉关,万里之外的人还未归来,经过一番风雨,春天又老了。

注释:

  • 颾颾:形容风声呼啸的样子。
  • 萧萧:形容雨声细微的样子。
  • 东皇:传说中的春天之神,象征春天的来临。
  • :这里指春药,象征春天的生机。
  • 堕红残萼:落下的红花与残存的花瓣。
  • 绣屏:装饰华丽的屏风,这里暗示室内的寒冷与孤独。
  • 燕支:指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东皇”源于古代神话,东皇通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复苏与万物的生长。诗中对春天的描绘夹杂着浓厚的愁绪,表达了对春日美好却短暂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宗仪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生于文人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正值风雨交加之时,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春风与细雨交织的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然而,诗人在描绘春色的同时,流露出深深的忧愁与无奈。开篇以“风颾颾,雨萧萧”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春日的气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湿润的氛围。接下来的“东皇促驾车载膏”,则通过神话意象,将春天的到来与神灵的安排紧密相连,既增添了诗的神秘感,又暗含对春天生命力的渴望。

然而,诗人却在后续的描写中逐渐转向了对失落的感慨。“堕红残萼芳草深,嫣香压地腻不消”,这句通过对落花与芳草的描绘,表现出春天短暂的美丽与无常。诗的最后两句,提到“玉关万里人未归”,更是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无奈感,春天虽美,却难以挽留。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同时又蕴含深沉的愁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颾颾,雨萧萧:

    • 描述春天的风雨声,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2. 东皇促驾车载膏:

    • 借用神话意象,表现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复苏。
  3. 堕红残萼芳草深:

    • 描绘落花与芳草,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美好。
  4. 嫣香压地腻不消:

    • 表达香气浓郁,挥之不去,暗示美好的回忆难以忘怀。
  5. 绣屏寒逗熏沈脑:

    • 描绘室内的寒冷,暗示孤独与愁苦的心境。

6.愁重燕支倦梳扫:

  • 燕子象征春天,倦怠的燕子反映出愁苦的心情。
  1. 玉关万里人未归:

    • 描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表现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2. 风雨一番春又老:

    • 表达春天的短暂与流逝,感悟时光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到来与神灵的驾车相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燕子的倦怠表现出春天的无奈。
  • 对仗:如“堕红残萼”与“嫣香压地”,展现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春风与细雨:象征生机与生命的复苏。
  • 落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易逝。
  • 燕子:象征春天与温暖的归来。
  • 玉关:象征遥远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东皇”指的是哪个季节的神灵? A. 夏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堕红残萼”中“堕红”指的是什么? A. 花瓣落下
    B. 新芽出现
    C. 叶子凋零
    D. 雪花飘落

  3.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愁苦
    C. 激动
    D. 开心

答案:

  1. B. 春天
  2. A. 花瓣落下
  3. B. 愁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夜喜雨》:描写春雨滋润万物,体现出对春天的赞美与欣慰。
  • 李白《月下独酌》:虽非春天,但同样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慨,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陶宗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