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醉太平_湖上洗荷花》
时间: 2025-01-25 22:52: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宫 醉太平_湖上洗荷花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湖上洗荷花过雨,浴明月平湖,暮云楼观景模糊。
兰舟棹举,溯凉波似泛银河去,对清风不放金杯住,上雕鞍谁记玉人扶?
听新声乐府。无题尘蒙了镜台,粉淡了香腮,不提防今夜故人来。
你将我左猜,小冤家怕不道心儿里爱,老妖精拘管的人来煞,村冯魁割舍得柱儿颏,远乡了秀才。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胡芦提倒稳。
陶朱公钓船,晋处上田园,潜居水陆脱尘缘,比别人虑远。
贤愚参杂随时变,醉醒和哄迷歌宴,清浊混沌待残年,休呆波屈原!
白话文翻译:
湖面上,雨过之后的荷花在水中荡漾,明月映照着平静的湖面,暮色中的楼台景色模糊不清。
小船轻轻划动,顺着凉爽的波浪像是逆流而上,仿佛在银河中遨游。面对清风,我却不愿放下手中的金杯。谁还记得那位曾扶我的美人呢?
我听见了新调的乐曲,心中无意间浮现出那蒙尘的镜台,脸上的粉色也显得淡了,未曾想到今晚的故人会来。
你总是猜我心事,小冤家难道不知道我心底的爱吗?那老妖精牵制着人,村里的冯魁也舍不得离开了。
人们都抱怨命苦,谁又不想见到金钱呢?水晶环若落入了粘稠的盆中,才稍微沾染便滚动不已。
文章的内容糊涂得像盛钱的囤,门庭也变成了迷魂阵,清白被贬得像睡梦中的馄饨,胡芦也被提倒得稳稳当当。
陶朱公在船上垂钓,晋朝的田园生活,潜藏于水陆之间,脱离了世俗的尘缘,比别人更懂得长远的打算。
贤人和愚人交错变幻,醉醒之间,歌宴迷乱,清浊混沌等待着残年,莫要再让波澜屈服于屈原的悲愤!
注释:
- 兰舟: 指小船,古代文人常用此词。
- 金杯: 象征酒,表示欢愉与饮酒作乐的生活。
- 妖精: 这里指的是一些掌控他人情感的女人,带有调侃色彩。
- 陶朱公: 陶朱公是指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典型,象征着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杂剧作家,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生活的细腻与情感的深邃,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湖上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情世故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醉太平_湖上洗荷花》通过清丽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在水边的闲适与思考。诗中描绘的湖面荷花在雨后如洗,明月映照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诗人借助清风和兰舟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紧接着的情感转折,诗人以“无题尘蒙了镜台”揭示出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小冤家、老妖精等形象,描绘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与纠葛。诗人对故人的猜测和心中暗恋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的交融,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意境,表达了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尤其是在对陶朱公的提及上,诗人似乎在劝诫自己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而不仅仅是沉溺于眼前的琐事与享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两句描绘了雨后荷花的清新与湖面宁静,设置了一个美好的自然场景。
- “兰舟棹举,溯凉波似泛银河去”用银河的意象增强了梦幻感,表达了自由的畅快。
- “对清风不放金杯住”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与放纵,然而又透出一丝对往昔的怀念。
- “小冤家怕不道心儿里爱”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交织着爱与猜测。
- 最后几句回归现实,反映出社会的复杂与人情的冷暖,伴随着对清白与理想的追求,形成了深刻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 “波似泛银河”将波浪比作银河,增强了意象的浪漫。
- 拟人: “清廉贬入睡馄饨”,将清廉拟人化,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 对仗: 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展现了人在自然与人情之间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湖水: 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荷花: 代表纯洁与美好,寓意理想。
- 金杯: 象征享乐与放纵,反映人欲的复杂。
- 陶朱公: 代表隐逸与追求精神生活的理想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舟”指的是什么?
- A. 大船
- B. 小船
- C. 货船
-
“清风不放金杯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追求自由
- B. 对酒的喜爱
- C. 思念故人
-
诗中提到的“陶朱公”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隐逸生活
- C. 贪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在表达自然与人情的诗作中,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通过豪放的笔调,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二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对人生的思索。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张可久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