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时间: 2025-04-29 04:32:40

箧贮灵砂日日看,欲成仙法脱身难。

不知谁向交州去,为谢罗浮葛长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箧贮灵砂日日看,
欲成仙法脱身难。
不知谁向交州去,
为谢罗浮葛长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每天都在仔细查看储存的灵砂,但想要修炼成仙、脱离凡身却是非常困难的。诗人不知道是谁前往交州,向罗浮山的葛长官致谢。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小箱子,用来存放物品。
  • 灵砂:指一种传说中的修炼材料,象征修仙所需的灵物。
  • 脱身:指脱离人世,成就仙道。
  • 交州:古代的地名,今广东省一带。
  • 罗浮:指罗浮山,传说中道教的名山。
  • 葛长官:葛洪,东晋时期的道士,以炼丹著称。

典故解析:

  • 葛洪:他是东晋著名的道教人物,著作有《抱朴子》,主张修道成仙,诗人提到他暗示了对道教修炼的向往。
  • 交州:历史上是道教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诗人提及此地,可能表达对道教文化的认同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作品风格清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创作于施肩吾对修道成仙的憧憬之际,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道教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修道成仙的渴望以及面临的困难。开头的“箧贮灵砂日日看”展现了诗人如同静静守候的修行者,细致入微地关注着修炼所需的材料,这里不仅仅是对灵砂的关注,更反映了他内心的执着和期盼。接下来的“欲成仙法脱身难”,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成仙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与无奈。

最后两句“不知谁向交州去,为谢罗浮葛长官”,引入了一个可能的交际场景,诗人对“谁”去交州的疑问,反映出他对于能够帮助他成道的人的渴望,也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在修道路上的孤独感与无助感。这种对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感伤而又不失追求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箧贮灵砂日日看:诗人每天都在查看存放的灵砂,表现他对修道材料的重视。
  2. 欲成仙法脱身难:想要修炼成仙却非常困难,反映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3. 不知谁向交州去:诗人不清楚是谁去交州,表现出一种对外界的好奇和对道士的期待。
  4. 为谢罗浮葛长官:提到葛长官,暗示了对成仙之路的向往,并表达感激之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灵砂象征着修道所需的材料,葛长官象征着修道的引路人。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修道成仙的渴望,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同时也隐含了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砂:象征着修道所需的珍贵材料,代表了修行的愿望。
  • 交州:象征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代表着修道的旅程。
  • 葛长官:象征修道的引路人,代表着对理想与助力的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灵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修炼所需的材料
    C. 古代乐器
    D. 一种药物

  2. 诗人提到的“葛长官”是谁? A. 唐代诗人
    B. 道教的炼丹家
    C. 交州的官员
    D. 一位将军

  3.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什么情感? A. 渴望与无奈
    B. 绝望与放弃
    C. 喜悦与满足
    D. 忍耐与妥协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维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自述》与王维的《登高》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感悟,但施肩吾更侧重于道教修炼的内心挣扎,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抱朴子》葛洪著
  •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