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答朱寿之》

时间: 2025-01-11 13:55:44

与客登高处,节物伤迟暮。

不见白衣来,三复秋风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答朱寿之
与客登高处,节物伤迟暮。
不见白衣来,三复秋风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起登高的情景,虽然秋天的景色依旧美丽,但已是深秋,令人感到伤感。在这样的时节,最是期待能见到穿着白衣的友人,但却失望地发现,未能再听到他三次提及的秋风之句。

注释:

  • 节物:指季节的变化,尤其是指秋冬交替之际。
  • 伤迟暮:形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惆怅。
  • 白衣:象征着朋友的到来,可能指代诗人朱寿之。
  • 三复秋风句:暗示对友人的思念,朋友曾多次提及的秋风之诗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俊民,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富于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九日),是中国传统的登高节日,表达了诗人在秋季深感时光流逝的忧伤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李俊民的《九日答朱寿之》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与客登高处”展现了与友人相伴的温馨场景,但随之而来的“节物伤迟暮”则为整首诗注入了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思。季节的变化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人生的写照,令人感慨万千。

“不见白衣来”中的“白衣”不仅是对友人的呼唤,也象征着纯洁和美好,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最后一句提到的“秋风句”,则将思念的情感升华到对文学的追求,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共同的文化背景。

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美好与惆怅,在清晰的意象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感,使得读者不仅感受到诗人对秋天的感悟,也感同身受于对友谊的珍惜与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与客登高处: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一同登高,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景。
  2. 节物伤迟暮:在美丽的秋天,诗人感到时光的流逝,心中生出忧伤。
  3. 不见白衣来:期待朋友的到来,但未能如愿,流露出失落之情。
  4. 三复秋风句:三次提及的秋风句,暗示着诗人与友人间的默契与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与客登高处”与“不见白衣来”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节物”、“白衣”、“秋风”,各具象征意义,富有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时间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处:象征着希望与远见,代表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美好回忆。
  • 白衣:象征着纯粹的友情与美好的人际关系。
  • 秋风:代表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充满哲理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节物伤迟暮”是什么意思? A. 享受美好时光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2. “白衣”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朋友的到来
    B. 美丽的秋天
    C. 诗人的孤独

  3.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的情景,但更侧重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传递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展现出另一种对季节的感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