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部侍郎陈情》

时间: 2025-01-11 20:53:38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

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重城里无亲识,
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
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
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
再求青律变寒枝。

白话文翻译:

在九重城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亲朋好友,
在八百人中,只有我姓施。
像弱小的羽毛在空中飞翔时,箭矢如雨般危险,
像跛驴在薄冰上行走,处境极其危险。
晴天想照亮盆子却无法反射,
贫女如花的镜子却不知道她的美。
我只能向曾经受到恩惠的地方,
再请求青色的律令变成寒冷的枝条。

注释:

  • 九重城:指的是宫城,象征权贵和高位。
  • 无亲识:没有亲近的人和熟悉的朋友。
  • 弱羽:比喻处于弱势的人,象征着无助。
  • 蹇驴:指的是行动不便的驴,比喻处境艰难。
  • 晴天欲照盆难反:形容即使是晴天,也难以反射光芒,暗指无奈和困境。
  • 贫女如花镜不知:比喻贫女即使美丽,却因贫困而不自知。
  • 青律:指的是法律或规则。
  • 寒枝:象征着贫困和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其诗歌表现情感细腻与社会现实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冷暖,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创作背景:

《上礼部侍郎陈情》是在施肩吾身处困境时写的,表达了他对权势的无奈和对过去恩惠的依赖。这首诗可以视为对个人困境的自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命运的漠视。

诗歌鉴赏:

《上礼部侍郎陈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的诗。诗人在开篇便直言“九重城里无亲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自己在权力中心的孤独感。对比“八百人中独姓施”,更是突显了作者的孤立无援。接下来的“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自身在险恶环境中的脆弱与无奈,既有对自身境遇的真实写照,也暗含对社会冷酷的批判。

“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两句则更深刻地揭示了美与贫困的对立,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是一种恳求和无奈,显示出对过往恩情的依赖,体现了求助与绝望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内容上则充满了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重城里无亲识:在权力的中心,作者感到孤独,周围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2. 八百人中独姓施:强调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助,姓氏的独特性反衬出他在众人中的孤立。
  3. 弱羽飞时攒箭险:比喻自己在危险环境中的脆弱与无助,形象生动。
  4. 蹇驴行处薄冰危:继续用比喻表达凶险的处境。
  5. 晴天欲照盆难反:即使在明亮的日子里,依然感到绝望,象征着无可奈何。
  6. 贫女如花镜不知:即使有美丽的外表,贫困使她无法自知,隐喻社会对美的忽视。
  7. 却向从来受恩地:寄希望于曾经得到恩惠的地方,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8. 再求青律变寒枝:再次请求改变自己困境的希望,充满无奈与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多处使用比喻,如“弱羽”、“蹇驴”,通过具体形象传达抽象情感。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语:通过“晴天欲照盆难反”,表达出一种绝望的反语,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集中表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立和渴望帮助的情感,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冷漠的控诉,以及对昔日恩情的怀念与依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重城:象征权力与高位,代表着诗人的孤独。
  • 弱羽:象征脆弱与无助,反映出作者的处境。
  • 蹇驴:代表困境与艰难,强调作者的艰辛。
  • 寒枝:象征着贫困与困扰,暗示着希望的渺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九重城里无亲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快乐
    • C. 愤怒
  2. “贫女如花镜不知”中“贫女”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
    • B. 忧愁
    • C. 贫困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豪
    • B. 孤独与渴望
    • C. 胜利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上礼部侍郎陈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孤独感,但《静夜思》更注重于思乡情怀,而《陈情》则侧重于社会现实与个人困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