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景明 其三》

时间: 2025-04-27 20:26:25

雁塔相先后,麟台数往还。

至今清夜梦,时共早朝班。

岁月栖迟里,云泥指顾间。

天涯瞻马首,喜气动衰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塔相先后,麟台数往还。至今清夜梦,时共早朝班。岁月栖迟里,云泥指顾间。天涯瞻马首,喜气动衰颜。

白话文翻译:

我们先后在雁塔学习,又在麟台频繁往来。直到现在,清冷的夜晚还会梦见我们一起参加早朝。在岁月的徘徊中,命运的起伏只在转瞬之间。远在天涯,我仰望着你的方向,喜悦之情让我的老脸也泛起了光彩。

注释:

  • 雁塔: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指学习的地方。
  • 麟台:古代朝廷的官署,这里指工作的地方。
  • 清夜梦:指在宁静的夜晚做的梦。
  • 早朝班:指官员参加早朝的行列。
  • 岁月栖迟:指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停滞。
  • 云泥指顾间:形容命运的巨大变化在转眼之间。
  • 天涯瞻马首:远在天涯,仰望对方的方向。
  • 喜气动衰颜:喜悦之情让衰老的面容也焕发光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多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是黄公度送别友人陈景明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公度在送别友人陈景明时所作,通过回忆两人共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和展望的手法,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雁塔相先后,麟台数往还”描绘了两人共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而“至今清夜梦,时共早朝班”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后两句“岁月栖迟里,云泥指顾间”和“天涯瞻马首,喜气动衰颜”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雁塔相先后,麟台数往还”:这两句回忆了两人共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通过“雁塔”和“麟台”两个地点,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2. “至今清夜梦,时共早朝班”: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即使在清冷的夜晚,也会梦见两人一起参加早朝。
  3. “岁月栖迟里,云泥指顾间”:这两句形容了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 “天涯瞻马首,喜气动衰颜”: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即使远在天涯,也能感受到喜悦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云泥指顾间”比喻命运的巨大变化在转眼之间。
  • 拟人:“喜气动衰颜”拟人化地表达了喜悦之情让衰老的面容也焕发光彩。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雁塔相先后,麟台数往还”等,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回忆和展望的手法,诗人深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真挚的情感和乐观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塔:象征学习和科举。
  • 麟台:象征工作和官职。
  • 清夜梦:象征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早朝班:象征官员的职责和荣耀。
  • 岁月栖迟: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停滞。
  • 云泥指顾间:象征命运的巨大变化。
  • 天涯瞻马首:象征远方的期待和希望。
  • 喜气动衰颜:象征喜悦之情让衰老的面容也焕发光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雁塔”和“麟台”分别象征什么? A. 学习和科举;工作和官职 B. 工作和官职;学习和科举 C. 学习和官职;工作和科举 D. 工作和科举;学习和官职

  2. 诗中的“清夜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C. 对友人的不舍 D. 对命运的感慨

  3. 诗中的“云泥指顾间”比喻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命运的巨大变化 C. 生活的停滞 D. 学习的艰辛

  4. 诗中的“喜气动衰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悲观 B. 对友人的不舍 C. 对命运的感慨 D. 对未来的乐观

答案:1. A 2. B 3. B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 李白《送友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对比:

  • 黄公度《送陈景明》与王维《送别》: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但黄公度的诗更多地展现了乐观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不舍和对过去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有助于理解黄公度诗歌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