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时间: 2025-01-11 12:02: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杏花天
朱敦儒 〔宋代〕
听蝉翦叶迎秋燕。
画戟散金铺开遍。
清风占住秦筝怨。
楼上衙牌易晚。
飞雨过绣幕尽卷。
借水沈龙涎旋碾。
金盆弄水停歌扇。
凉在冰肌粉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蝉鸣与燕子相迎,背景中金色的画戟如同铺开的一片金色。轻风吹拂着,秦筝发出哀怨的声音。在楼上,衙门的牌匾在傍晚时分显得尤为显眼。细雨打湿了绣幕,轻轻卷起。水面平静如镜,仿佛在借用水的波纹来搅动龙涎香。金盆中的水声与歌声交融,凉意如冰雪般沁人心脾。
注释:
- 翦叶:指的是秋天的树叶被蝉鸣所映衬,色彩斑斓。
- 画戟:古代一种兵器,形容金色的光辉。
- 秦筝:指的是一种古琴,象征音乐。
- 衙牌:指的是官府的标志。
- 飞雨:细小的雨滴。
- 龙涎:指的是龙涎香,一种香料。
- 金盆弄水:形象地描绘了水波荡漾的声音。
典故解析:
- 秦筝:源自于古代的音乐文化,秦地以乐器闻名,象征着音乐的高雅与哀愁。
- 飞雨:常用来形容细雨,如同飞舞的雨滴,增添了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风清丽,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其作品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杏花天》写于秋季,正值时节交替,诗人通过描绘秋意浓厚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杏花天》是一首极富秋意的诗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相结合。开篇的“听蝉翦叶迎秋燕”,通过听觉与视觉的交融,营造出一种秋天的静谧与生机。接着,诗人运用“画戟散金铺开遍”这样的比喻,展现了秋日阳光下的金色光辉,既有视觉的美感,也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在诗中,清风、秦筝与衙牌的描写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悠远的意境。衙牌的“易晚”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细雨的飞洒与水波荡漾,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使得整个诗歌在清丽中透出一丝哀愁。
诗的最后两句“金盆弄水停歌扇”,通过音乐与水的结合,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凉爽的氛围。全诗整体上展现了一个既美丽又略带忧伤的秋季意象,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蝉翦叶迎秋燕:描绘秋天的到来,蝉鸣与燕子的飞舞相映成趣。
- 画戟散金铺开遍:用画戟的金色光辉比喻秋天的美丽,象征丰收与光彩。
- 清风占住秦筝怨:清风与秦筝的结合,突出音乐的凄美,表现秋天的哀伤。
- 楼上衙牌易晚:衙门的牌匾在傍晚显得格外醒目,暗示时间的流逝。
- 飞雨过绣幕尽卷:细雨打湿绣幕,增加了诗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借水沈龙涎旋碾:水面如镜,波纹轻荡,象征着细腻与柔和。
- 金盆弄水停歌扇:金盆里的水声与歌声交融,传递出一种静谧的凉意。
- 凉在冰肌粉面:形容秋天的凉意如冰雪般沁人心脾,强调诗的清新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画戟”比作秋天的光辉,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清风与秦筝的结合,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季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赞美,情感基调既有清丽的美感,也带着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着夏季的结束与初秋的来临。
- 燕:代表着春夏的生机与希望。
- 画戟:象征着辉煌与光彩。
- 清风:表示秋季的凉爽与宁静。
- 秦筝:象征着古典音乐的高雅与哀愁。
- 金盆:象征着丰收与富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昆虫是什么?
- A) 蝉
- B) 蜻蜓
- C) 蛐蛐
- D) 蚕
-
“画戟散金”中的“画戟”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兵器
- C) 一种花卉
- D)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清风”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炎热
- B) 凉爽
- C) 暖意
- D) 风暴
答案:
- A) 蝉
- B) 一种兵器
- B) 凉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
- 《秋夕》 杜牧:描绘秋季的景象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 李白:同样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表现个人的孤独情感。
- 《山中问答》 陶渊明: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朱敦儒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