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广江驿示韦益
作者:李群玉 (唐代)
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
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
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白话文翻译:
在这深夜三更时分,不要吝惜坐在这里的时间,因为这漫漫长途的思念是难以消解的。我们同样仰望着一轮明月,身处广州这座城市。泪水随着金色的波浪涌出,灵魂随着夜晚的鹊鸟感到惊慌。撑着下巴,乡愁断绝,无言以对,直到鸡鸣时分。
注释:
- 莫惜:不要吝惜。
- 三更:夜深时分,指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
- 难消:难以消除。
- 万里情:形容思念之情非常深厚。
- 同看一片月:我们共同仰望同一轮明月。
- 俱在:都在。
- 泪逐金波满:泪水如金色波浪般满溢。
- 魂随夜鹊惊:灵魂随着夜晚的鹊鸟而感到惊慌。
- 支颐:撑着下巴,表示思念和沉思。
- 乡思断:乡愁断绝,思乡之情难以言表。
- 无语到鸡鸣:无言以对,直到鸡叫时分。
典故解析:
-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视作思乡的象征,尤其在中秋节,家人团圆的象征。
- 鸡鸣:古代人们用鸡鸣作为时间的标志,鸡鸣时分通常意味着新的开始,象征着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多描写人生感悟与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之夜,诗人身处广州,思念远方的亲友,正值佳节,月圆之时,情感尤为浓烈。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反映了中秋节团圆的传统文化。
诗歌鉴赏:
《中秋广江驿示韦益》是一首抒情诗,借助中秋明月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以“莫惜三更坐”引入,表达了尽管夜深,也愿意在此静坐,思念远方的亲友。接着“同看一片月”则用明月连接起了诗人和远方的友人,突显了彼此的心灵共鸣。此时,月亮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情感的寄托。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思念的苦涩与不安,泪水如波浪般涌出,灵魂似乎也因思念而惊动。诗的最后两句“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则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无奈与沉重,直到鸡鸣时分,依旧无言以对,情感深邃而哀伤。
整首诗通过精妙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思念与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惜三更坐:不要吝惜在深夜的等待,暗示思念之情的迫切。
- 难消万里情:相隔万里,难以消解的情感,强调思念的深厚。
- 同看一片月:与友人共同仰望同一轮明月,象征心灵的共鸣。
- 俱在广州城:强调大家虽然身处同一城市,但心理的距离。
- 泪逐金波满:泪水如金色波浪般涌出,形象地表达了思念的哀伤。
- 魂随夜鹊惊:灵魂因思念而惊动,表现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 支颐乡思断:撑着下巴,思乡之情断绝,表示思维的停滞与沉重。
- 无语到鸡鸣:直至鸡鸣时分,仍然无言以对,情感的无奈和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逐金波满”,用金色波浪形象化眼泪,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如“魂随夜鹊惊”,赋予灵魂以情感,表现思念的深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和对思乡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在佳节之时的孤独感。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诗人却因距离而感到无奈和悲伤,表现了对人情和乡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 泪:表现思念之苦。
- 金波:代表泪水的丰沛与珍贵。
- 夜鹊:象征灵魂的不安与惊动。
- 鸡鸣:暗示新天的开始与无奈的等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莫惜三更坐”意思是: A. 不要吝惜时间
B. 要珍惜时间
C. 只坐三更 -
“泪逐金波满”中的“金波”指的是: A. 金色的水流
B. 伤心的泪水
C. 明亮的月光 -
“无语到鸡鸣”表达了诗人: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亲友的祝福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中秋广江驿示韦益》均以月亮为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李白的诗较为直接、简练,李群玉则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象描绘,体现出更为深邃的思考与感受。
参考资料:
- 诗词集《唐诗三百首》
- 相关文学评论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
- 研究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