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
时间: 2025-01-10 21:59: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白话文翻译
一群鸡在喧闹地叫着,客人到来时鸡们争斗着。
我驱赶鸡群上树,才听见有人敲打柴荆。
四五位老人围过来,询问我的远行情况。
他们手中各自拿着东西,倾倒出浑浊的酒再重新清理。
不要嫌弃酒味淡薄,黍地里已经无人耕种。
战争尚未停止,儿童都去从军打仗。
请为这些老人唱出艰难的歌,我心中充满愧疚与深情!
歌唱完毕仰天叹息,四周的人都泪流满面。
注释
- 黍地:指种植黍(小米)的田地,象征着农田与生活的艰难。
- 倾榼:倾倒酒壶,榼是一种盛酒的器具。
- 儿童尽东征:指战争征召年轻人,导致儿童被迫参加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关心民生、抒发个人情怀著称,风格沉郁、深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难。杜甫在流亡中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诗中表现了他对故乡和百姓深切的关怀。
诗歌鉴赏
《羌村三首·其三》是杜甫在羌村时写的,整首诗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开篇以“群鸡正乱叫”引入,展现了村庄的喧闹与生机,但随即转入客人到来的紧张气氛,鸡斗争的描写隐喻了人们生活的不安与冲突。诗中,老人们的询问和倾倒酒水的动作,表现了对过往安宁生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尤其是“黍地无人耕”一句,触及了因战争而荒废的农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困境。
最后两句“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杜甫对父老乡亲的深切同情与愧疚。整首诗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是对时代苦难的控诉,展现出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鸡的喧闹象征着生活的繁忙与困扰,客人的到来暗示着生活的打扰。
-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逐渐引入了安宁的细节,叩柴荆声象征着村庄的日常生活。
-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村民关心诗人的历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描绘了村民们的简朴生活和对待酒的态度。
-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表达了对苦涩现实的无奈与哀伤。
-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村落,破坏了家庭,摧残了孩子们的未来。
-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请求为长辈唱出艰辛之歌,表达了诗人的责任感与情感共鸣。
-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情感宣泄的瞬间,揭示了众人对苦难的共同感受。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倾榼浊复清”,反映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
- 拟人:鸡斗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生活的喧闹与不安。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生活细节,抒发了对故乡和百姓的同情,揭示了战乱带来的悲惨局面,表现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鸡:象征生活的喧闹与动荡。
- 酒:象征乡愁与人际间的情感交流。
- 黍地:代表农业与人民生活的基础,战争带来的破坏。
- 儿童:象征无辜的受害者,战争剥夺了他们的童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黍地无人耕”,这句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生活富裕
- B. 战争导致农业荒废
- C. 农民忙于耕作
- D. 村庄繁荣
-
诗的最后一句“四座泪纵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愤怒
- C. 悲伤
- D. 满足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对比: 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对比。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感和人道主义关怀;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豪放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