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5-01-11 19:45: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作者: 王丹桂 〔元代〕
叹滔滔苦海,任群迷,恣漂游。
被有限形躯,无涯爱欲,一向拘囚。
空生万千计较,况百年短景不常留。
贪为名深利切,岂期水远山悠。
如流。岁月相催,宜省悟,觅抽头。
向太一峰前,双林树下,早把心收。
从来既知是错,待番番放下便休休。
撒手纵横无碍,状同不系之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人生苦海的感叹,任由众人沉迷于其中,随意漂流。我们被有限的身体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内心始终困扰。生活中产生了无数的计较,尤其在短暂的百年生命中,怎么能期望这些计较能长久保留呢?人们贪图名利,怎能指望在遥远的水面和高山之间找到悠然自得?随着岁月的催促,我们应该反省,寻找解脱的办法。在太一峰前和双林树下,早早收起自己的心。明明知道这些是错的,何必再一次次放不下?放手之后就会感到无碍,宛如不被束缚的船只。
注释:
- 滔滔苦海:比喻人生的艰难困苦,像无尽的海洋一样浩瀚。
- 恣漂游:随意地漂浮、游荡。
- 有限形躯:指人的身体是有限的。
- 无涯爱欲:指人内心的欲望是无限的。
- 贪为名深利切:贪图名利,心切而深。
- 水远山悠:指渺远的水面和高山,形容人们追求的目标遥不可及。
- 太一峰:道教名山,象征清静和超脱。
- 撒手纵横无碍:比喻放手后无拘无碍,随心所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丹桂,元代诗人,其风格清新、沉郁,擅长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这种抒情的方式,表达对人生苦短和名利追逐的思考,倡导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王丹桂在这首词中深刻反映了对人生苦海的感悟和对名利的思考。全词以“苦海”开篇,引发读者对生活困境的共鸣,接着通过对“有限形躯”和“无涯爱欲”的对比,揭示出人类内心的挣扎与困顿。随着岁月的流逝,忧虑和烦恼如影随形,诗人提醒我们应当反省自己的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到“太一峰前,双林树下”,这些意象不仅富有道教色彩,还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提示读者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宁静和超脱。最后,诗人以“撒手纵横无碍”结束,传递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时,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随心所欲地生活。
整首词情感深邃,既有对人生的反思,也有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叹滔滔苦海:感叹人生的艰辛。
- 任群迷,恣漂游:人们在苦海中迷失,任意漂浮。
- 被有限形躯,无涯爱欲,一向拘囚:身体有限,欲望无穷,内心始终被束缚。
- 空生万千计较:生活中产生了无数的计较与烦恼。
- 况百年短景不常留:百年人生短暂,怎能留住这些烦恼?
- 贪为名深利切:人们贪图名利,心切而深。
- 岂期水远山悠:又怎能希望追求的目标遥不可及?
- 如流:时光如流,转瞬即逝。
- 岁月相催,宜省悟,觅抽头:岁月催促我们,应该反思,寻找解脱。
- 向太一峰前,双林树下,早把心收:在理想的地方,早早收起心中执念。
- 从来既知是错:我们早已知道这些追求是错误的。
- 待番番放下便休休:何必一次次放不下?
- 撒手纵横无碍:放手之后,便无拘无碍。
- 状同不系之舟:如同一只不被系住的船,随风而行。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苦海”比喻人生的艰辛。
- 对仗:如“水远山悠”对应“名深利切”。
- 排比:多次用“放下”强调放手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在于对人生苦短的反思,警醒人们放下对名利的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苦海:象征人生的困境与苦难。
- 形躯:代表人的身体,有限的存在。
- 爱欲:象征内心的欲望,常常让人迷失。
- 太一峰:象征理想的境界与超脱的状态。
- 双林树下:代表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木兰花慢》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丹桂
- C. 苏轼
-
诗中提到的“苦海”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人生的艰辛
- C. 自由
-
“岁月相催,宜省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希望
- B. 反思与觉悟
- C. 骄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特别是贾宝玉的诗作,体现了人生哲理。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诗词对比:
- 王丹桂的《木兰花慢》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但王丹桂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放下,而苏轼则强调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与乐观情怀。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丹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