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后见形诗》

时间: 2025-01-10 19:29:24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亡后见形诗
作者: 李煜 〔唐代〕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白话文翻译

在异国他乡并不是我所志向的地方,虽然生活得很清闲,却也感到无比烦劳。即使在这万里波涛之中,难道我不想念钟山的美景吗?

注释

  • 异国:指远离故土的地方。
  • 非所志:并不是我所向往的。
  • 烦劳:虽然身处闲适环境,但心中却感到烦恼。
  • 惊涛:波涛汹涌的海浪。
  • 钟山:指南京的钟山,象征着故乡的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第二任皇帝,后被宋朝灭国,终身流亡。他以词著称,情感细腻,常以词抒发个人的孤独与失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煜亡国之后,身处异国,他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深切,诗中表达了他对钟山的怀念和对所处境遇的无奈。

诗歌鉴赏

《亡后见形诗》以李煜特有的忧伤特质,展现了他亡国后的心境。全诗通过对异国生活的描绘,揭示了李煜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的“异国非所志”,直接表达了他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对故土的向往。接下来的“烦劳殊清闲”则在矛盾中展现了李煜的心境:表面上生活清闲,但内心却充满了烦恼与不安。

“惊涛千万里”描绘了他面临的艰难处境,海浪的汹涌仿佛象征着他内心的波动与苦痛。而最后一句“无乃见钟山”,则是对故土钟山的直接呼唤,表达了他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渴望。这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细腻,语言简练却富有力量,充分展现了李煜作为文人的深厚修养与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异国非所志:表达李煜对流亡生活的无奈与厌倦。
  2. 烦劳殊清闲:虽然身处闲适之地,但心中却感到烦恼。
  3. 惊涛千万里:描绘他在异国的艰难环境,波涛象征无尽的苦痛。
  4. 无乃见钟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对钟山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

  • 对比:清闲与烦劳的对比,突出内心的矛盾。
  • 意象:惊涛和钟山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外界的艰难,后者象征对故乡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即使在外表看来安静闲适,内心却始终充满对故乡的渴望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异国:象征流亡与孤独。
  • 惊涛:代表生活的动荡与苦痛。
  • 钟山:象征着故乡的美好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哪个地方的思念?
    A. 洛阳
    B. 钟山
    C. 长安
    D. 长江

  2. “烦劳殊清闲”这句中的“烦劳”意味着什么?
    A. 快乐
    B. 烦恼
    C. 忙碌
    D. 安逸

  3. 李煜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A. 统治南唐
    B. 被俘
    C. 流亡他乡
    D. 归隐山林

答案

  1. B. 钟山
  2. B. 烦恼
  3. C. 流亡他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煜与苏轼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煜的情感更为细腻且忧伤,而苏轼则在其诗中展现了更多的豪放与积极的生活态度。李煜的《亡后见形诗》更注重内心的痛苦,而苏轼的《江城子》则呈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煜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