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题箫史图》
时间: 2025-01-26 01:40: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题箫史图
作者:赵孟頫 〔元代〕
倚天百尺高台,雕檐画栋撑云表。
夜静无尘,秋魂万里,月明如扫。
谁凭栏干,玉箫声起,乘鸾人到。
信情缘有自,何须更说,姮娥空老。
我将醉眼摩挲,是谁人丹青图巧。
为惜秦姬,堪怜箫史,写成烦恼。
万古风流,传芳至此,交人倾倒。
问双星有会,一年一度,那知清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高耸的楼台,雕刻精美的屋檐和绘画装饰在云间。夜晚静谧无声,秋天的气息远至千里,明月如同被扫过一般。谁在栏杆边凭依,玉箫声响起,乘坐鸾鸟的人到达了。彼此的情缘本就自有天注定,何必再多言,嫦娥也只能白白地老去。我醉眼朦胧,轻轻抚摸着这幅美丽的丹青画,是谁绘制的巧妙呢?为了怀念秦姬,令人怜惜的箫史,竟然写成了烦恼。万古流传风流人物,芳名至今,令人倾倒。问双星是否有约,一年一度的相会,又怎知清晨的晓光呢?
注释
- 倚天:形容台楼高耸入云。
- 雕檐画栋:指装饰精美的屋檐和横梁。
- 秋魂万里:意指秋天的气息远及千里,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
- 姮娥:指月宫的嫦娥,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女神。
- 丹青图巧:指精美的绘画技艺。
- 秦姬:指秦朝的美人,常用来指代古代的美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书法风格被誉为“赵体”。他的作品融汇了唐宋以来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的书画成就。
创作背景
《水龙吟 题箫史图》创作于元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感悟的思考。赵孟頫在此诗中通过描绘高台、明月、箫声等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词在意象的营造上非常出色,开篇即以“倚天百尺高台”构建出一个高远的空间,令读者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随后,通过“夜静无尘,秋魂万里,月明如扫”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仿佛夜空中的明月照耀着诗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绪的缠绵。
“谁凭栏干,玉箫声起,乘鸾人到”,从这里开始,词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风物融为一体,玉箫声的响起,暗示着美好的约定或相会,然而又带着些许的无奈与惆怅。接着,作者提到“姮娥空老”,这句充满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悟,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刻。
“我将醉眼摩挲,是谁人丹青图巧”,这里似乎在问那幅画的作者,表达了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也流露出一种对过往美好事物的缅怀和珍惜。而最后的“问双星有会,一年一度,那知清晓”,则将整首词推向高潮,双星相会的意象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约定,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整首词结构严谨,情感丰富,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赵孟頫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天百尺高台: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台楼,象征着高远的追求。
- 雕檐画栋撑云表:描述了楼台的精美装饰,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欣赏。
- 夜静无尘:夜晚宁静,彰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秋魂万里,月明如扫:表现了秋天的气息和明亮的月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谁凭栏干,玉箫声起,乘鸾人到:描绘了箫声的响起,暗示着美好相会的情景。
- 信情缘有自,何须更说,姮娥空老:感慨爱情的缘分与时间的流逝。
- 我将醉眼摩挲,是谁人丹青图巧:表达了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美的向往。
- 为惜秦姬,堪怜箫史,写成烦恼:感慨古代美人和艺术家的命运,流露出无奈。
- 万古风流,传芳至此,交人倾倒:赞美那些流传千古的风流人物。
- 问双星有会,一年一度,那知清晓:以双星的相会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明如扫”,将月光比作被扫过的地面,形象生动。
- 拟人:如“姮娥空老”,赋予嫦娥以人情。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珍贵,表达了对于爱情与人生的感慨,揭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高远的追求与理想。
- 箫声:代表美好回忆与情感的共鸣。
- 明月:象征清澈与纯洁,同时也暗示了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赵孟頫的《水龙吟 题箫史图》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 A. 高山流水
- B. 高台夜景
- C. 田园风光
- D. 海滨沙滩
-
“姮娥空老”中的“姮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 B. 月宫的嫦娥
- C. 金庸小说中的黄蓉
- D. 史记中的吕后
-
诗中提到的“玉箫”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美好的相会
- C. 战争
- D. 自然灾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与赵孟頫的《水龙吟》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但李白的作品更多的是豪放与奔放,而赵孟頫则更加细腻与内省。
参考资料
- 《赵孟頫书法艺术研究》
- 《元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