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至玉山
作者: 葛立方 〔宋代〕
蓐食转前峰,梅黄细雨中。
涛翻疑鹭翿,泉激认松风。
山合秧畦窄,林深屐路通。
怪来人语别,一置便江东。
白话文翻译
在梅花盛开的细雨中,山前的蓐食(野菜)已逐渐成熟。涛声翻滚,仿佛有白鹭飞翔;泉水奔涌,似乎能辨认出松林间的风声。山间的田畦狭窄,树林深处的小路却通畅无阻。怪的是,来此的人竟然要告别,随意一放便回到了江东的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蓐食:一种野生植物,常用作食材。
- 梅黄:指梅花盛开时,花色呈现出明亮的黄色。
- 涛翻:波涛翻滚的样子。
- 鹭翿:白鹭的翅膀,形容其飞翔的姿态。
- 泉激:泉水奔涌激荡的样子。
-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
- 秧畦:田地的田埂。
- 屐路:木屐行走的小路。
- 怪来:奇怪的是,来这里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主要描绘了山水之间的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虽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离乡背井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活跃于南宋时期,作品多取材于自然,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山水为题,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历玉山时,正值春季,梅花盛开,细雨纷纷,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及人生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将至玉山》是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的抒情诗,整个诗篇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山水的秀丽与人间的离愁。诗的开头“蓐食转前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馈赠,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生动的画面。接着,梅花在细雨中绽放,形成了一个清新的环境,读者仿佛能闻到花香,感受到春风的轻柔。
随着诗句的深入,波涛和泉水的描写增添了动态的美感,体现了自然界的活力与变化。诗人通过“涛翻疑鹭翿,泉激认松风”这两句,巧妙地将水的声音与鸟的飞翔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音乐,令人陶醉。
最后两句“怪来人语别,一置便江东”,则引入了人事的离别,表达了在美景之下,人生的无常与离愁。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蓐食转前峰:描绘春天来临,野菜在山前成熟,暗示自然的生机。
- 梅黄细雨中:梅花在细雨中盛开,营造出清新而温柔的氛围。
- 涛翻疑鹭翿:波涛翻滚,让人联想到白鹭在水面上的飞翔,生动形象。
- 泉激认松风:泉水奔流的声音仿佛能辨认松树间的风声,传达出自然的和谐。
- 山合秧畦窄:描绘山间的田畦狭窄,表现出山地的特征。
- 林深屐路通:树林深处的小路却是通畅的,象征着探索与希望。
- 怪来人语别: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慨人与人之间的离别。
- 一置便江东:告别之后,仿佛一切都回到了故乡江东,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结合,增强情感的共鸣。
- 拟人:泉水的声音被赋予了“认”的能力,使自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涛翻”与“泉激”的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及对故乡的眷恋,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思考,体现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的深厚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蓐食:象征自然的馈赠,代表了丰收与希望。
- 梅黄:象征春天的来临,代表生命的蓬勃与活力。
- 涛声:象征生命的变化与流动,具有动感。
- 泉水:象征清新与生命的源泉,暗示自然的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蓐食转前峰”中的“蓐食”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野菜
C. 一种水果
D. 一种草药 -
诗中提到的“梅黄”指的是: A. 梅花的颜色
B. 梅花的形状
C. 梅花的气味
D. 梅花的声音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自然的动态美? A. “山合秧畦窄”
B. “泉激认松风”
C. “怪来人语别”
D. “梅黄细雨中”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春望》 - 杜甫
-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
《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色反映身世之感,情感更为沉重,与《将至玉山》的轻快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赏析》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将至玉山》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