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35: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路难·其三
作者: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白话文翻译:
有耳朵的人不要用来洗颍川的水,有口腔的人不要吃首阳的蕨菜。
隐忍低调的人贵在无名,何必孤高地与云和月相比?
我看到自古以来的贤人和达者,成功后不退隐的都死去了。
子胥已经在吴江边放弃了自己,屈原最终投身湘水之滨。
陆机的才华岂能保全自己?李斯的税驾为何不早些?
华亭的鹤叫岂能被听到?上蔡的苍鹰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你难道没有看到吴中张翰被称为达生,秋风中我不禁忆起江东之行。
不如在生前痛快喝一杯酒,何必在身后追求千载名声?
注释:
- 颍川水:颍川是古地名,水清澈,但用来洗耳朵则显得不当。
- 首阳蕨:首阳山的蕨菜,传说中的美味,这里用来比喻珍贵之物。
- 含光混世:隐秘而低调地生活,能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
- 子胥:伍子胥,吴国的名将,最后逃亡于吴江。
- 屈原:楚国的诗人,因政治失意而投江自尽。
- 陆机:东晋的文学家,才华出众。
- 李斯:秦朝的丞相,因权臣斗争而遭受厄运。
- 华亭鹤唳:指华亭的鹤鸣,暗示隐士的孤独。
- 上蔡苍鹰:比喻已不值得再谈的英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以其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常以豪放、奔放和浪漫著称。
创作背景:李白创作《行路难·其三》时,正值唐代中期,社会政治动荡,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诗人感到迷茫。借用历史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成功与名声的反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诗歌鉴赏:
《行路难·其三》是李白对人生、成功与名声的深刻思考。开篇通过“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两句,表达了对珍贵资源的不当使用的讽刺,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接着,诗人提出“含光混世贵无名”,强调隐忍低调的重要性,反映出对名声的淡薄态度。
诗中提到历史上的贤人如伍子胥和屈原,展示了成功者的悲惨结局,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功成名就是否值得追求。李白以陆机、李斯的例子说明即使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保全自身,警示世人对名利的追逐可能导致的危险。
最后,诗人以“且乐生前一杯酒”结束,传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强调在生前享受人生的美好,而不必过于执着于身后的名声。这种洒脱的哲学,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有耳莫洗颍川水”:耳朵不能用来洗清水,暗示珍惜自身的条件。
- “有口莫食首阳蕨”:即便是美味也不可随意享用,反映对珍贵事物的态度。
- “含光混世贵无名”:低调隐忍的人是珍贵的,不必孤高自许。
- “吾观自古贤达人”:通过历史人物反思得失,展示了功成之后的悲剧。
-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位历史人物的结局,警示人们成功后的孤独。
- “陆机雄才岂自保”:即使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自保,暗示人生的无常。
- “且乐生前一杯酒”:强调及时行乐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有耳莫洗”与“有口莫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历史典故比喻当代,突出了主题。
- 排比:多次列举历史人物,强化了论证。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名声的虚无和及时行乐的哲学,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短暂。
- 蕨菜:代表珍贵的事物,暗示对物质的追求。
- 孤高:象征独立与清高,但同时也隐含孤独。
- 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反映人生的无常和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句表达了隐忍低调的重要性?
- A. 吾观自古贤达人
- B. 含光混世贵无名
- C. 子胥既弃吴江上
-
李白通过哪两位历史人物来警示功成之后的孤独?
- A. 陆机与李斯
- B. 子胥与屈原
- C. 张翰与苍鹰
-
“且乐生前一杯酒”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追求名声
- B. 及时行乐
- C. 隐忍低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李白通过饮酒表达对人生的豪放态度。
- 《庐山谣》:同样探讨自然与人生哲学。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对人生的思考上有所不同,李白倾向于洒脱与豪放,而杜甫则更加沉重与现实。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