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李道士
常见高人说,犹来不偶然。
致身同槁木,话道出忘诠。
长啸仙钟外,眠楂海月边。
倘修阴姹姹,一望寄余焉。
白话文翻译
常常听到高人说,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投身修道如同枯木,谈论道理却忘记了文字的表述。
在仙钟的外面长啸,沉睡在山楂树下月光的照耀中。
如果能够修炼阴柔之道,便可以一眼望去,寄托我的余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人”:指道家、修道者,通常指那些有高深修为的人。
- “槁木”:指枯木,象征无生机的状态。
- “仙钟”:道家用的钟,通常用来召唤神灵或进行修炼。
- “楂海”:山楂树的海,形容树木繁茂。
- “姹姹”:形容女子美丽或阴柔之美。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高人”,可能暗指道教的思想,强调修道的艰辛与不易。
- “长啸仙钟外”,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12年,号“贯休”,以道教文化为背景,诗风清新脱俗,多描绘道教的理想与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道教盛行之时,诗人通过对话和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高人道理的理解与向往,以及个人的修道追求。
诗歌鉴赏
《寄李道士》一诗,展现了贯休对道教哲理和修道生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常见高人说,犹来不偶然”引入,立刻引发读者对命运与偶然性的思考,暗示了修道之路并非随意,而是极其严谨的选择。接下来的“致身同槁木”则通过比喻,表现了修道过程中的艰辛与孤独,仿佛置身于无生机的环境中,形象地呈现出修道者的困境。
“长啸仙钟外,眠楂海月边”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长啸在仙钟外,表明了一种超脱的境界,而在月光下沉睡的意象则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这种宁静中包含着对阴柔之道的修炼期望,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沉淀与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贯休对道教思想的理解与追求,表达了对高人境界的憧憬,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融合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见高人说,犹来不偶然:开头强调修道的必然性,暗示高人的智慧。
- 致身同槁木,话道出忘诠:比喻修道者的无生机状态,谈道却忘记了语言的表达,强调修道的真实性与内心的追求。
- 长啸仙钟外,眠楂海月边:用长啸表达内心的自由与张扬,沉睡则表现对自然的依恋与对心灵安宁的追求。
- 倘修阴姹姹,一望寄余焉:展望未来,若能修炼成就,便能寄托个人的理想与归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致身同槁木”,形象地描绘了修道者的孤独与艰辛。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道教修道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高人境界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人:象征智慧与深邃的道理,暗示修道的理想。
- 槁木:象征无生机与孤独,反映修道者的艰辛。
- 仙钟:代表道教的神秘与追求,体现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 楂海:象征自然的和谐与亲近,呈现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寄李道士》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贯休
C. 杜甫
答案:B -
诗中“致身同槁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艰辛
C. 愤怒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长啸仙钟外”意味着什么?
A. 寻找财富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忘我修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体现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自由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贯休《寄李道士》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展现了追求自然与内心宁静的主题,但贯休更侧重于道教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包含众多唐代诗人的经典作品,便于比较与学习。
- 《道教文化与唐诗》:深入探讨道教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