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纯臣端公使契丹奠祭》

时间: 2025-01-25 00:18:53

汉庭遣奠阏氏幕,二月阴山雪未销。

行尽黄沙春不见,哀缠碧眼魄谁招。

已将厚礼施殊俗,更录专辞入本朝。

名马赠归多爱惜,北风嘶处竞萧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庭遣奠阏氏幕,二月阴山雪未销。
行尽黄沙春不见,哀缠碧眼魄谁招。
已将厚礼施殊俗,更录专辞入本朝。
名马赠归多爱惜,北风嘶处竞萧萧。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朝廷派遣使者到阏氏的帐幕,二月份阴山的雪尚未融化。
走遍黄沙大漠,春天的景象依然看不见,悲哀的目光缠绕着,谁能来召唤我?
我已经将丰厚的礼物送给异族,特意将专门的辞令记录在本朝的档案中。
赠送的名马归去后倍加珍惜,北风呼啸,声声凄凉。

注释:

  • 汉庭:指汉朝的朝廷。
  • 阏氏:古代对某些地方或部落首领的称呼。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一带的山脉,冬季常有积雪。
  • 黄沙:泛指沙漠地区。
  • 碧眼魄:指目光清澈的灵魂或精神。
  • 厚礼:丰厚的礼物。
  • 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 名马:指名贵的马匹。
  • 北风:通常象征寒冷和孤寂。

典故解析:

“阏氏”一词源自古代对一些少数民族领袖的称谓,尤其是与汉朝有交往的契丹等民族。诗中提到的“厚礼施殊俗”,展现了汉朝对外民族的重视和礼仪,暗含着当时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善于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色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汉朝与契丹等民族交往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使者送礼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关系和对外交流。

诗歌鉴赏:

《送朱纯臣端公使契丹奠祭》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异族文化的尊重和对汉朝使者使命的理解。诗中通过对阴山雪、黄沙春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无奈的情感,尤其是“哀缠碧眼魄谁招”一句,突显出诗人内心的悲愁与渴望。在厚礼的赠送中,诗人不仅展现了汉朝的礼仪风范,也流露出对异族文化的认同与欣赏。北风的呼啸声,仿佛在为送别的使者唱着哀曲,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悲凉氛围。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追求对仗工整,更在情感上深入骨髓,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民族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庭遣奠阏氏幕:汉朝派遣使者前往异族的帐幕进行祭奠,说明两国之间的交往。
  2. 二月阴山雪未销:描绘了二月时节,阴山上仍然积雪未化,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3. 行尽黄沙春不见:走遍黄沙大漠,却见不到春天的回归,暗示孤独与无奈。
  4. 哀缠碧眼魄谁招:悲伤的情绪缠绕着灵魂,呼唤着某个人,却无人回应。
  5. 已将厚礼施殊俗:已将丰厚的礼物赠与异族,表现出对外族的尊重。
  6. 更录专辞入本朝:将专门的言辞记录在朝廷档案中,显示出对外交的重视。
  7. 名马赠归多爱惜:赠送的名马归去后倍加珍惜,象征着对友谊的珍视。
  8. 北风嘶处竞萧萧:北风凄厉,声音萧索,映衬出送别的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哀缠碧眼魄”,将悲伤与灵魂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北风被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情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使者的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民族交往的深思与对生命孤独的感慨。它不仅展现了汉朝对外文化的尊重,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山雪:象征寒冷与孤独。
  • 黄沙:代表荒凉与孤立。
  • 碧眼魄:意指灵魂的悲伤与期盼。
  • 北风:象征悲凉与送别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阴山”是指哪个地区?

    • A. 内蒙古
    • B. 河北
    • C. 山西
    • D. 山东
  2. “行尽黄沙春不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孤独
    • C. 快乐
    • D. 愤怒
  3. “北风嘶处竞萧萧”中的“萧萧”指的是什么?

    • A. 花开
    • B. 叶落
    • C. 风声
    • D. 雨声

答案:

  1. A. 内蒙古
  2. B. 孤独
  3. C. 风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怀,情感细腻。
  • 《登高》:反映孤独与思乡情怀,主题深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教程》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