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早秋》
时间: 2025-01-11 06:04: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楼早秋
作者: 白居易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
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
白话文翻译:
南方虽然气候炎热,但秋天的到来并不算晚。经过晨霁之后,湖水的光辉显得格外明亮,竹林中夹带的凉意在傍晚时分尤为明显。高楼阁楼适合迎接宾客,山水之美成为了诗歌的灵感。清风拂过水面,水中的蘋叶轻轻摇曳,白露时节木兰的枝头已透出些许寒意。想要写出美好的诗篇,就需要在冬季之前准备好充足的素材。匡庐山的一步之遥,官场的繁忙又能让人去向何方呢?
注释:
- 南国: 指南方地区,通常指气候温暖的地方。
- 湖光: 湖面的光辉。
- 竹气: 竹林带来的清凉气息。
- 佳客: 优雅的客人。
- 江山: 山河,指自然景观。
- 水蘋: 水中的蘋菜。
-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渐凉。
- 云泉计: 比喻写作、创作的计划或打算。
- 伏腊: 冬季的准备和积累。
- 匡庐: 指匡庐山,著名的山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生于772年,卒于846年,历任多职,见证了唐朝的兴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述人情世态、自然景观等。
创作背景:
《江楼早秋》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诗中表现了他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白居易的生活逐渐安定,心境也愈加成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江楼早秋》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象的诗,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出南方秋季的独特风情。开头以“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直接引入主题,虽然南国气候炎热,但秋天的到来是可期的,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与期待。接下来几句,通过湖光与竹气的描写,展现出秋日的清新与凉爽,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而“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来访的期待,诗中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交织,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图景。清风拂过水面,带来的不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是心灵的宁静与思考。最后两句提到“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表现出诗人对创作的重视,强调创作需要积蓄和准备,既有对生活的感悟,也有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
- 说明南方的气候特点,尽管炎热,但秋季的到来仍然是迟早的事情。
-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
- 描述晨霁后的湖面光辉和傍晚时分竹林的凉意,展现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
- 高楼阁楼适合迎接优秀的客人,自然山水能激发出好诗。
-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
- 清风拂过水面,水中的蘋菜轻轻摇曳,白露时节木兰花开始显露寒意。
-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
- 想要写出美好的诗篇,需要在冬季之前准备好充足的素材。
-
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
- 匡庐山近在咫尺,诗人自问官场繁忙之余,人生该何去何从。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泉计”比喻诗歌创作的计划,形象生动。
- 对仗: 如“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热爱、对友人的期盼以及对创作的执着追求,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光: 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 竹气: 代表了清凉与舒适。
- 佳客: 体现了人际关系与友谊。
- 白露: 暗示着季节变化与时光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南国”是指哪个地方?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湖光朝霁后”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 A. 晚上的湖面
- B. 清晨的湖面
- C. 雨后的湖面
-
“欲作云泉计”中的“计”指的是什么?
- A. 计划
- B. 意见
- C. 成就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的山水之美,具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江楼早秋》与杜甫的《春望》在风格上有异同,白居易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个人情感,而杜甫则通过历史背景展现社会现实,两者在表现形式与情感基调上有明显区别。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