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0 22:46:03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白话文翻译:

长安的春色又回到了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门小道。
绿杨树枝无法自持,在风中仿佛要被吹倒。
海燕飞回了秦宫,成双成对地飞入帘子里。
思念的人无法相见,托梦寄情于辽城的东边。

注释:

  • 长安:古时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
  • 青门道:指长安城内的一条小路。
  • 绿杨:指绿意盎然的杨树,象征春天的生机。
  • 欲倾倒:形容杨树在风中摇摆的状态。
  • 海燕:一种海鸟,象征归来与团聚。
  • 秦宫:指古代的宫殿,是权力与富贵的象征。
  • 相思:思念的情感。
  • 托梦:通过梦境寄托思念与情感。

典故解析:

“长安”与“秦宫”均指代历史悠久的城市,象征富贵与繁华。诗中提到的“海燕”可能暗指归来的情人,反映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团聚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被誉为“诗仙”。他游历广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白游历长安期间,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故人的思念。在唐代,长安是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诗人通过描绘长安的春色,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长安为背景,描绘了春日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孤寂。首句“长安春色归”便激发出一种温暖的春意,仿佛一切都焕发着生机。接着,诗人用“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生动地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的杨树,表现了春的力量与自然的美。此处的“欲倾倒”不仅体现了杨树的柔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脆弱与思念的沉重。

随后,诗中的“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描绘了燕子归来,寓意着团聚与幸福,但这一切却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明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通过春景与思念的交织,展现了李白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安春色归:春天的色彩回到了繁华的长安,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2. 先入青门道:春色首先映入青门小道,暗示着春的到来是温柔而细腻的。
  3. 绿杨不自持:绿杨树在春风中摇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
  4. 从风欲倾倒:杨枝在风中摇摆,表现出春意的强烈与自然的力量。
  5. 海燕还秦宫:海燕归来,双飞,暗示着团聚与重逢的美好。
  6. 双飞入帘栊:燕子成双入帘,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7. 相思不相见:思念之情无法与对方相见,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8. 托梦辽城东:通过梦境寄托思念,辽城东方远方的人成为思念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色比作回归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绿杨树“欲倾倒”赋予了自然以人类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如“海燕”与“秦宫”成对出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个人的思念之情,探讨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深切思念。诗人在繁华的长安中,依然感受到孤独与思念,反映了人性中的孤独与情感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希望。
  • 春色:象征生机与新生。
  • 绿杨:象征柔弱与美。
  • 海燕:象征归来与团聚。
  • :象征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安春色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
    c) 怒火

  2. “绿杨不自持”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3. “相思不相见”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答案:

  1. b) 希望
  2. b) 拟人
  3.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比较李白的《寓言三首》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涉及对自然的描绘及对人事的思考,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体内心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与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李白的诗句较为奔放,王维的则显得更加沉静,反映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