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时间: 2025-01-10 23:03: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晚时分对茅山石涵村舍的思念与怀念。十亩的山田就在石涵附近,村庄的风俗我早已熟悉。在窗帘前,白色的艾草让春天的燕子感到惊讶;篱笆上,青色的桑树等待着晚来的蚕。温暖的云彩下,从北岭上采茶的人们正在忙碌,明亮的月光下,我在南溪边买酒。陵阳的秋天即将结束,我的思乡情愫愈发浓烈,红树在微风中摇曳,映照着碧绿的潭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石涵:指的是一个地方名,可能为风景优美的村庄。
- 白艾:一种草本植物,常被用作药材,春燕被此惊扰。
- 青桑:指青色的桑树,桑树是养蚕的重要植物。
- 云暖:天气温暖,适合采茶。
- 沽酒:买酒,通常指在酒家或集市上购买。
- 陵阳:指陵阳地区,诗人可能有归乡之情。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晚蚕”与“春燕”体现了农村的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传达出深厚的乡土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诗人,以其才情与个性而闻名。其诗风以清丽、含蓄著称,尤其擅长五律与绝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牧晚年,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怀念与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他在诗中细腻地描绘了秋晚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杜牧的《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乡村景象,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情感。开头的“十亩山田近石涵”,即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亲切的农村环境中,山田的广袤与石涵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杜牧通过“帘前白艾惊春燕”描绘了春天的余韵,春燕的归来与白艾的清香交融,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氛围。
在“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的描写中,杜牧通过温暖的云彩和明亮的月光,展现了乡村人们的生活气息。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的温暖。
最后两句“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秋天的尽头,思乡之情愈发浓烈,红树摇曳,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这种对故乡的眷恋与对自然的感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与哲思,展现了杜牧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亩山田近石涵:描绘出一个靠近石涵的村庄,有着十亩的山田,展现了自然的丰饶。
- 村居风俗旧曾谙:表明作者对村庄风俗的熟悉,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 帘前白艾惊春燕:白艾在春天的窗前,惊动了归来的春燕,增强了诗意的动感。
- 篱上青桑待晚蚕:青桑树在篱笆上生长,等待着晚来的蚕,描绘了农村的农事情景。
- 云暖采茶来岭北:温暖的天气使得人们从北岭上采茶,展现了农村的生机。
- 月明沽酒过溪南:明亮的月光下,诗人于溪南买酒,表现了他悠闲的生活。
- 陵阳秋尽多归思:秋天即将结束,诗人思乡之情愈发浓厚。
- 红树萧萧覆碧潭:红树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映照着碧绿的潭水,增添了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景与思乡情结合,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春燕被白艾惊扰,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以及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流露出浓浓的乡愁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田:象征自然的丰饶与宁静。
- 春燕: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青桑:象征农村的生活与农事。
- 云暖:象征美好的天气与人们的忙碌。
- 月明:象征宁静的夜晚与思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涵”是指什么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个村庄
- C. 一条河流
- D. 一个城市
-
诗中“白艾”让谁感到惊扰?
- A. 蚕
- B. 燕子
- C. 农夫
- D. 月亮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思乡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杜牧的《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牧更强调乡愁,而王维则展现了山水的静谧与诗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