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申屠子迪韵》
时间: 2025-01-27 04:0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申屠子迪韵
王冕
红尘车马事纷纷,高眼何曾有见闻?
竹屋夜深时听雨,石床秋冷不生云。
归来每爱陶彭泽,漂泊谁怜郑广文?
门径年年芳草绿,拟将兹意问东君。
白话文翻译:
在红尘的纷扰中,车马轰鸣,繁杂的事情真是无所不在,而我高高在上,却从未见过真正的世事。夜深时,我在竹屋里静静听雨,石床上秋夜寒冷,愈发没有云彩。每次归来,我总是喜爱陶渊明那种淡泊的心境,而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有谁来怜悯我郑广文的遭遇呢?门前的小路年年都长满芳草,我想把我的心愿告诉东风。
注释:
- 红尘:指繁杂的尘世生活。
- 高眼:高高在上,指不参与世俗事务的人。
- 竹屋:用竹子搭建的房屋,代表隐逸之所。
- 听雨:在雨夜中思考,象征宁静的心境。
- 陶彭泽:陶渊明,号彭泽,代表隐逸者的生活。
- 郑广文:郑燮,字广文,因遭遇曲折而感到忧伤,寓意漂泊不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被誉为"江南一绝"。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和隐逸生活,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次申屠子迪韵》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表现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四句简洁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对红尘纷扰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开头两句提到车马喧嚣和高眼的无见,揭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漠然态度。尽管周围一片骚动,诗人却如同高人,远离尘嚣,内心却是对世事的思考和无奈。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夜深时在竹屋中听雨的场景,展现了一种宁静的隐逸生活,但石床的寒冷又让人感到孤独。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向往,陶渊明的淡泊明志让他倍感亲切;而郑广文的漂泊和孤独则让他感到心中无奈。最后一句提到年年芳草绿,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与希望,诗人希望能将自己的心意寄托于东风,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未来的期盼。这首诗在平静的文字中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展现了王冕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尘车马事纷纷:描绘了繁忙的世俗生活,喧嚣的车马声象征着红尘的繁杂与喧闹。
- 高眼何曾有见闻:虽然身处高位,却对世事无知,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的冷漠。
- 竹屋夜深时听雨:描绘了诗人在幽静的竹屋中,倾听雨声,表现出隐逸的宁静。
- 石床秋冷不生云:秋夜的寒冷让人感到孤独,石床的冷清更突显了诗人的孤寂。
- 归来每爱陶彭泽:表达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 漂泊谁怜郑广文:感慨自己漂泊无依,感受到世间的孤独。
- 门径年年芳草绿:岁月流转,门前的芳草依旧茂盛,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拟将兹意问东君:想要把自己的心意寄托给春天的东风,表达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车马事纷纷”和“竹屋夜深”,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竹屋与石床的描写,用以象征诗人的隐逸生活与内心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诗人对尘世的淡泊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透过对自然与内心的描绘,展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繁杂的世俗生活。
- 竹屋:代表隐逸与宁静。
- 秋冷:象征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 芳草: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眼”指的是什么?
- A. 目光高远
- B. 高高在上的人
- C. 高山
- D. 高傲
-
“竹屋夜深时听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忧伤
- B. 宁静
- C. 喜悦
- D. 激动
-
“漂泊谁怜郑广文”中的“郑广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
- B. 郑燮
- C. 王冕
- D. 李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冕的《次申屠子迪韵》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主题上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冕在诗中体现出对世事的无奈与孤独,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