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禅者游南岳》
时间: 2025-01-11 11:21:02意思解释
送禅者游南岳
作者: 齐己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忽随南棹去衡阳,
谁住江边树下房。
尘梦是非都觉了,
野云心地更何妨。
渐临瀑布听猿思,
却背岣嵝有雁行。
想到中峰上层寺,
石窗秋霁见潇湘。
白话文翻译
忽然间,我乘船顺流而下,去往衡阳。
不知道谁住在江边树下的房子里。
经历过尘世的纷争与是非,我已然明白了,
在这野外云雾中,心境又何妨呢?
渐渐接近瀑布,听到猿猴的哀鸣,
回头望向岣嵝山,看到大雁飞行的队伍。
想到中峰上那座高耸的寺庙,
在石窗前,秋天的晴空映照着潇湘大地。
注释
- 南棹: 指南方的船,隐喻随波逐流的生活。
- 衡阳: 地名,指湖南省的一个城市。
- 尘梦: 指世俗的纷争与困扰。
- 是非: 争执、纷争。
- 岣嵝: 指一种山名,象征高远。
- 猿思: 猿猴的哀鸣,表达孤独的情感。
- 潇湘: 指湘江,代表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与禅理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内心的感悟为主题,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南岳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禅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禅者游南岳》是一首典型的禅意诗作,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南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忽随南棹去衡阳”,迅速引入诗人的旅程,营造了一种随意而去的感觉,暗示着对世俗纷扰的逃避。接下来,诗人对于“江边树下房”的描写,既是对生活的思索,也是对人世孤独的感慨。
“尘梦是非都觉了”,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纷争,这里展现了一种超然的智慧与领悟。而“野云心地更何妨”则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感在接下来的“渐临瀑布听猿思”中得以深化,猿声的哀鸣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孤独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最后几句“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通过对寺庙的描绘,升华了全诗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禅意,呈现出唐代诗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随南棹去衡阳: 突然乘船顺流而下,指向衡阳,暗示出行的随意与不拘。
- 谁住江边树下房: 对江边人的思索,表现了对生活的好奇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尘梦是非都觉了: 经过世间的纷扰,诗人已然明白事理,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野云心地更何妨: 在自然的云雾中,心境自然,似乎无拘无束。
- 渐临瀑布听猿思: 接近瀑布,听到猿猴的哀鸣,表现出孤独与自然的交融。
- 却背岣嵝有雁行: 回首望向山中,看到大雁飞行,象征着自由与壮阔的心境。
- 想到中峰上层寺: 诗人想到高峰上的寺庙,象征精神的寄托。
- 石窗秋霁见潇湘: 通过石窗看到秋天的晴空,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 “尘梦”比喻世俗的纷争。
- 拟人: “猿思”使猿猴具有人的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 诗中多处采用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彰显出一种禅意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棹: 象征随意而行,隐喻人生旅程。
- 树下房: 代表隐居生活,反映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瀑布: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孤独的情感。
- 雁行: 表现自由与壮阔,寄托着思念与归属。
- 层寺: 象征精神的寄托,体现了对禅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尘梦”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梦境
- B. 世俗的纷扰
- C. 自然的景色
- D. 心灵的宁静
-
“渐临瀑布听猿思”中的“猿思”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幸福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世俗的依恋
- B. 对自然的向往与超脱
- C. 对爱情的追求
-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齐己的《送禅者游南岳》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但齐己更注重心灵的超脱,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