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群公登箕山赋得群字》
时间: 2025-02-04 16:09: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许由去已远,冥莫见幽坟。
世薄人不贵,兹山唯白云。
宁知三千岁,复有尧为君。
时佐激颓俗,登箕挹清芬。
高节虽旦暮,邈与洪崖群。
白话文翻译
许由已经远去,幽深的坟墓让人无从见到。
世人薄情,难以珍惜,唯有这山间的白云。
谁能知道三千年后,是否还会有尧这样的君王?
我在这个时刻助推颓废的风俗,登上箕山,汲取清新的气息。
高洁的节操虽然有早晚之分,但与洪崖的群山相比,依然显得遥远。
注释
字词注释
- 许由:古代隐士,代表着高洁的品德。
- 幽坟:隐秘的坟墓。
- 世薄:世人薄情,不珍惜。
- 白云:象征自由和高洁。
- 尧:古代圣明君主,代表理想的统治者。
- 激颓俗:激励颓废的风俗。
- 箕山:山名,象征清净和高远。
- 清芬:清新的气息。
- 高节:高尚的节操。
- 洪崖群:指高大的山脉。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许由”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了追求高洁品德的人;“尧”则是古代中国的明君,象征着理想的政治领袖。此诗通过提及这两个人物,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约 650 年-约 713 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青山,早逝,留下不少流传于世的诗作。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登山抒怀,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失望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诗人与友人登箕山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开头两句以历史人物许由的远去为引,暗示了人道的失落和历史的无情。接着通过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世人的薄情的失望,转而寄情于自然,唯有山间的白云显得清新而高远,这与诗人内心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宁知三千岁,复有尧为君”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考,诗人对理想统治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交织,显现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对未来的忧虑。最后两句则通过“激颓俗”和“邈与洪崖群”,展示了诗人虽身处乱世,依然努力保持高洁的节操,与世俗的喧嚣保持距离,显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许由去已远:许由是隐士,意指高洁的人已远去。
- 冥莫见幽坟:在深邃的黑暗中难以看见隐者的坟墓,暗示人们对高洁品德的遗忘。
- 世薄人不贵:世人薄情,不珍惜真正的高尚。
- 兹山唯白云:在这座山中,唯有白云显得珍贵,象征自由与宁静。
- 宁知三千岁:谁能知道未来三千年,是否还会有尧这样的君王?
- 复有尧为君:希望理想的统治者能再次出现。
- 时佐激颓俗:在这个时期,助长了衰败的风俗。
- 登箕挹清芬:登上箕山,汲取清新的气息,寻求精神的寄托。
- 高节虽旦暮:高洁的节操在早晚之间依然存在。
- 邈与洪崖群:与高大的洪崖群山相比,这种高洁显得遥不可及。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白云”比喻高洁和自由。
- 对仗:如“高节虽旦暮,邈与洪崖群”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宁知三千岁”引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此诗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与对世俗的失望,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许由:象征隐逸和高洁的品德。
- 白云:象征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 尧:象征理想的政治领袖。
- 箕山:象征清静与高远的境地。
- 清芬:象征自然的纯洁与高尚的情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许由去已远”中的“许由”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诗人
B. 隐士
C. 君王 -
诗中“宁知三千岁”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理想的失落 -
“世薄人不贵”中“薄”字的意思是?
A. 轻视
B. 深厚
C. 珍惜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 李白的《庐山谣》:对高洁品德的向往,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宋之问的《陪群公登箕山赋得群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写了山的意象,但前者更强调对人情冷暖的感慨,后者则表现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李白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理论》
以上内容可供学习与研究之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