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中偶咏》

时间: 2025-02-04 16:20:55

断编残稿本徒劳,横得虚名亦已叨。

不识狐书那是博?

尚分鹤料敢言高。

巢山且欲营丹灶,跨海何当看雪涛。

与世不谐终自许,笑人苦劝学餔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断编残稿本徒劳,横得虚名亦已叨。
不识狐书那是博?尚分鹤料敢言高。
巢山且欲营丹灶,跨海何当看雪涛。
与世不谐终自许,笑人苦劝学餔糟。

白话文翻译:

这断断续续的书稿,实在是徒劳无益,得了个虚名也不过是徒增烦恼。
不懂得狐仙的书籍,怎能说是博学?即使分得了鹤的材料,又敢自夸高雅?
我打算在巢山上建造炼丹的灶台,什么时候能跨越大海去看那雪白的浪涛?
与世俗不合,我终究自我安慰,笑人们苦劝我学习那些粗糙的饭食。

注释:

  1. 断编残稿:指残缺不全的书稿。
  2. 徒劳:白费力气。
  3. 狐书:指狐仙的书,象征虚幻的学问或无用的知识。
  4. 鹤料:鹤的材料,象征高雅的事物。
  5. 巢山:指某个山名,寓意隐居或修炼。
  6. 丹灶:指炼丹的炉灶。
  7. 跨海:比喻远行。
  8. 雪涛:指海浪,象征着壮丽的景象。
  9. 与世不谐:与世俗不合。
  10. 餔糟:指吃糟粕,形容生活清贫。

典故解析:

  • 狐书:古代文人往往以狐仙的书籍作为虚无缥缈之学的象征,表示对无意义知识的鄙视。
  • :在古代文化中,鹤常被视为长寿、高洁的象征,诗中提到鹤料意味着对高雅事物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作品多表达爱国情怀和个人理想,风格直白而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他对自身理想与现实生活矛盾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他对于学术追求与世俗名利的反思。

诗歌鉴赏:

《闲中偶咏》展现了陆游对学术的淡泊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他以“断编残稿”开篇,暗示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无奈与徒劳,尽管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接着,他通过对“狐书”的质疑,批判了当时学术界的浮夸与虚假,强调对真实知识的追求。诗人对于高雅的追求在“尚分鹤料”中表现出来,但他又自谦,不敢自夸,显示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识。

在后两联中,陆游描绘了自己隐居山林和向往大海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他用“与世不谐终自许”来强调个人的信念与理想,说明他宁愿保持自己的风骨,也不愿屈从于世俗的压力。整首诗以自嘲和反思为主基调,传达出陆游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断编残稿本徒劳:表达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的。
  2. 横得虚名亦已叨:即使得到了虚名,亦不过是徒增烦恼。
  3. 不识狐书那是博?:质疑那些不懂实际知识却自称博学的人。
  4. 尚分鹤料敢言高?:即使拥有高雅的材料,也不敢自夸才华。
  5. 巢山且欲营丹灶:想在隐居的山上炼丹。
  6. 跨海何当看雪涛:渴望跨越海洋,去看壮丽的雪涛。
  7. 与世不谐终自许: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自我安慰。
  8. 笑人苦劝学餔糟:对那些劝他学习粗糙知识的人表示嘲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巢山且欲营丹灶,跨海何当看雪涛”,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书籍比作狐仙的书,象征虚幻的学问。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陆游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表露出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学问的渴求。透过个人感悟,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断编残稿:代表不完整,象征追求的艰辛。
  2. 狐书:象征虚幻的知识。
  3. 鹤料:象征高雅与追求的理想。
  4. 丹灶:象征隐居与修炼。
  5. 雪涛:象征壮丽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狐书”象征什么? A. 真实的学问
    B. 虚假的知识
    C. 高雅的文学
    D. 古老的传说

  2. 诗人想在巢山上做什么? A. 读书
    B. 炼丹
    C. 观海
    D. 访友

  3. 诗中“与世不谐”的意思是什么? A. 与世俗相合
    B. 与世俗不合
    C. 与世俗相互支持
    D. 与世俗完全相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的《闲中偶咏》与王维的《终南山》均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陆游更侧重于对学问与名利的反思,而王维则体现出对自然与宁静的追求。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均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