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开图画》

时间: 2025-01-26 03:02:03

四时风物现安排,醉上高楼肯豁开。

云散远山元不断,池成明月自然来。

夕阳妆点丹青树,烟雨和匀水墨梅。

此是天工无尽巧,何曾染惹俗尘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时风物现安排,醉上高楼肯豁开。
云散远山元不断,池成明月自然来。
夕阳妆点丹青树,烟雨和匀水墨梅。
此是天工无尽巧,何曾染惹俗尘埃。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描绘了四季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的欣赏和对世俗尘埃的超脱。诗人在高楼上醉意朦胧,畅快地欣赏眼前的景致;远山依然存在,即使云彩散去;明月在池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夕阳为丹青树装点妆容,烟雨则使水墨梅更加和谐。作者认为这些自然之美是上天的无尽巧思,自己从未被世俗的尘埃所染扰。

注释:

  • 四时风物: 四季的自然景色。
  • 肯豁开: 甘愿放开心情,高高在上尽情欣赏。
  • 云散远山: 云彩散去,远处的山依旧清晰可见。
  • 池成明月: 池塘中映出明亮的月光。
  • 夕阳妆点: 夕阳为树木增添了色彩。
  • 烟雨和匀: 雾气和细雨使得梅花的水墨画更加柔和。
  • 天工: 天然的造化,指自然景色的美丽。
  • 染惹俗尘埃: 被世俗的事物所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玉蟾,字子华,号白云居士,是宋代著名的诗人、道士,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体现出对道教思想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创作背景:

《题天开图画》是在作者追求自然与自由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此时的社会环境正值文人墨客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歌鉴赏:

《题天开图画》以其优雅的意境和清新的风格,展示了白玉蟾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全诗通过四季的风物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感与和谐,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起首两句,诗人以“醉上高楼”开启了对自然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放松与愉悦的心境,似乎在高处俯瞰,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接下来的“云散远山元不断,池成明月自然来”则深刻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恒久与变幻,云彩虽散,但山的轮廓依旧鲜明,明月在池水中的倒影自然而然,体现了自然的完美与无为而治。

夕阳的“妆点”和“烟雨”的“和匀”,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的色彩与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与感受。最后一句“此是天工无尽巧,何曾染惹俗尘埃”不仅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干扰的超然态度,彰显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时风物现安排:自然的风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安排与美丽。
  2. 醉上高楼肯豁开:在高楼之上,诗人陶醉于美景,心情开阔、无拘无束。
  3. 云散远山元不断:即使云彩散去,远方的山依然岿然不动,显示出自然的恒常。
  4. 池成明月自然来:水池中自然映出明月,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5. 夕阳妆点丹青树:夕阳为树木涂上色彩,形成美丽的画面。
  6. 烟雨和匀水墨梅:烟雨与水墨画般的梅花相融合,展现出一种柔和的意境。
  7. 此是天工无尽巧:这一切美景都是上天的巧妙造化。
  8. 何曾染惹俗尘埃:这一切美景与世俗的纷扰毫无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夕阳妆点丹青树”,将夕阳比作妆点,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池成明月自然来”,使景物更具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然,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永恒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时: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 高楼:象征视野的开阔与心境的升华。
  • 云山: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变化。
  • 明月:代表纯净、宁静的心境。
  • 夕阳:象征生命的成熟与美好。
  • 烟雨:象征朦胧的美与柔和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四季风物是指什么? A. 动物 B. 植物 C. 自然景色 D. 人类活动

  2. 诗人提到的“池成明月”意指什么? A. 池水很浅 B. 明月在水中倒影 C. 池塘没有水 D. 明月无法看见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热爱 B. 无所谓 C. 超然 D. 恨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白玉蟾的《题天开图画》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强调宁静的深邃,白玉蟾则更显得清新和欢快。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白玉蟾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