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族兄各年八十馀见招游洞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原文展示:
鹤发婆娑乡里亲,相邀共看往年春。
拟将儿女归来住,且是茅山见老人。
白话文翻译:
白发苍苍的乡里亲友,互相邀约一起去看往年的春天。
打算把儿女带回来常住,顺便在茅山见见老人。
注释:
- 鹤发:指老年人的白发,鹤是长寿的象征。
- 婆娑:形容舞动的样子,这里指亲友们在一起欢聚的场景。
- 乡里亲:指乡村里的亲人。
- 往年春:指的是过去的春天,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茅山:茅山是道教名山,常与长寿、隐逸相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戴叔伦,字子美,号孟弦,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40年,卒于799年。他的诗歌多描写田园生活和人际关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戴叔伦在与族兄相聚时所作,表达了对乡里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感和人际温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鹤发婆娑”开篇,展现了老年人在春天的欢聚场景,传达出一种温馨的亲情氛围。诗中提到的“往年春”,不仅仅是指季节的变化,更多的是对美好回忆的追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旧时光的珍惜。接着,诗人表达了希望儿女归来的愿景,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团聚的渴望。最后一句“且是茅山见老人”,则增添了对长辈的敬仰与思念,茅山不仅是地理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家庭与亲情的美好,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鹤发婆娑乡里亲:描绘了乡里老人白发苍苍的形象,表达了对年迈亲人的关心。
- 相邀共看往年春:乡亲之间的情谊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拟将儿女归来住: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团聚的期盼,渴望将下一代带回乡里。
- 且是茅山见老人:茅山的提及不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老人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鹤发象征老年,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表述流畅,增强了音乐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亲情的描绘与对美好时光的追溯,传递出对家庭团聚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鹤发:象征老年、智慧与长寿。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美好的回忆。
- 茅山:道教的圣地,象征着对长辈的敬仰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鹤发”指的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 A. 青年
B. 中年
C. 老年
D. 婴儿 -
“往年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过去的时光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在的生活
D. 遥远的记忆 -
诗中提到的“茅山”代表了什么? A. 地理位置
B. 文化象征
C. 自然景观
D. 所有选项
答案:
- C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游子吟》孟郊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多是对故乡的思念。
- 《游子吟》:强调母亲的关爱,体现亲情的深厚。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对唐代诗歌的经典选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细致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