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九首 其三 拟韦应物》
时间: 2025-01-10 22:5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坐投林下石,秋声出疏林。
林间鸟惊栖,岂独伤客心。
物亦有代谢,此理共古今。
邻父缩新醅,林下邀同斟。
痴儿踏吴歌,娅姹足讹音。
日落相携手,凉风快虚襟。
白话文翻译:
我坐在林下的石头上,听见秋风吹过稀疏的树林。
树林里的鸟儿惊恐地飞起,难道仅仅是我这个旅人的心情受到了伤害吗?
万物也都有变化,这道理是古今皆然。
邻居邀请我一起品尝新酿的酒,林下的石头旁欢聚一堂。
孩子们在嬉闹中踏歌而舞,曲调却被他们误唱得不太对。
夕阳西下,我们携手而行,凉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
注释:
- 坐投:坐下,靠在。
- 秋声:秋天的声音,指秋风、落叶等带来的声响。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岂独:难道仅仅是……吗?
- 代谢:变化、演变。
- 缩新醅:新酿的酒。
- 痴儿:天真的孩子。
- 踏吴歌:唱吴地的歌。
- 娅姹:形容年轻女子的美丽。
- 足讹音:唱错了音调。
- 凉风快虚襟:凉风使人的襟怀变得舒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词人,文学家。秦观以其词风清丽、婉约见长,常被称作“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词作品情感细腻,语言优雅,常描绘爱情、人生哲理及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秋兴九首》是秦观在秋天时写的诗,表现了他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生活境遇也较为复杂,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兴九首 其三》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承载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诗开头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宁静场景:坐在林下石头旁,听到秋风吹过树林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鸟儿的惊飞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似乎在问“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感到伤心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引入了“物亦有代谢”的哲理思考,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是永恒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在于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必然性。邻居邀请共饮新酿的酒,展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与生活的乐趣,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最后,诗的结尾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夕阳西下,两人携手而行,凉风拂面,让人倍感舒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坐投林下石:诗人坐在树林下的石头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
- 秋声出疏林:秋风的声音从稀疏的树林中传来,展现了秋天的特征。
- 林间鸟惊栖:树林中的鸟儿因秋声而惊起,象征着自然的敏感与脆弱。
- 岂独伤客心:诗人自问,难道只有自己在伤心吗?引发对孤独的思考。
- 物亦有代谢:万物都有变化,强调了生命的无常与自然规律。
- 此理共古今:这种道理是古今皆然的,体现了哲理的普遍性。
- 邻父缩新醅:邻居邀请诗人品尝新酿的酒,表现生活的乐趣。
- 林下邀同斟:在林下邀朋共饮,充满人情味。
- 痴儿踏吴歌:孩子们在嬉戏中唱歌,展现了生活的活力。
- 娅姹足讹音:孩子们唱错了曲调,增加了生活的趣味。
- 日落相携手:夕阳下两人携手,象征亲密与温暖。
- 凉风快虚襟:凉风吹拂,令人心情舒畅,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如“秋声出疏林”。
- 对仗:诗中有对偶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比喻表达情感,如将鸟儿的惊飞比作人的心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绘与人际的互动,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无常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然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下石: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环境。
- 秋声:代表自然变化与时光流逝。
- 鸟:象征自由与脆弱,反映内心的孤独。
- 新醅:象征生活的乐趣与人际的温暖。
- 夕阳:象征生命的终结与美好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坐在哪里?
- A. 河边
- B. 林下石
- C. 山顶
- D. 城市广场
-
诗中提到的邻父邀请诗人做什么?
- A. 一起散步
- B. 一起喝酒
- C. 一起唱歌
- D. 一起打牌
-
“痴儿踏吴歌”中的“痴儿”指的是?
- A. 年长者
- B. 天真的孩子
- C. 诗人自己
- D. 老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诗人独处时的情感,但李白更多的是豪放与洒脱,而秦观则是细腻与婉约。
- 《春望》:虽然季节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情冷暖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秦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