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赠岩居僧
作者: 齐己 〔唐代〕
原文展示:
石如麒麟岩作室,秋苔漫坛净于漆。
袈裟盖头心在无,黄猿白猿啼日日。
白话文翻译:
这间石头做成的房子仿佛是麒麟的家,秋天的苔藓覆盖在坛子上,比漆还要干净。
僧人头上披着袈裟,心中却是空无一物,黄猿和白猿每日啼叫不息。
注释:
- 麒麟: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吉祥。
- 坛:指供奉或修行的场所。
- 袈裟:僧侣所穿的长袍,象征出家修行者的身份。
- 心在无:表达一种心灵空灵的状态。
- 黄猿白猿:可能指代不同颜色的猿类,象征自然的声音和灵动。
典故解析:
齐己是唐代著名的僧人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修行生活,融汇了禅宗的思想。本诗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蕴含着深厚的禅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779年-865年),字仲明,号东皋,唐代诗人,生于江南。齐己以禅宗见解和自然景观为题材,作品具有独特的禅意和灵动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齐己隐居于山中,常常观察自然,感受生命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歌鉴赏:
《赠岩居僧》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隐居僧人的生活和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句“石如麒麟岩作室”,以麒麟的典故引出隐居环境的神圣与静谧,强调了岩石的坚固与深邃。接着“秋苔漫坛净于漆”一句,生动描绘了秋天苔藓覆盖在坛子上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清澈、干净的自然环境,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尘无染的心境。
“袈裟盖头心在无”是诗中最具禅意的句子,表达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袈裟的覆盖象征着世俗的纷扰已然远去,心中只剩下空灵的状态。最后一句“黄猿白猿啼日日”更是将自然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猿的啼叫声中透露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声音,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珍惜这份宁静和自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于禅宗哲学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如麒麟岩作室:描绘了隐居的环境,表明石头的坚硬与神秘,像麒麟一样吉祥。
- 秋苔漫坛净于漆:展现秋天的自然景象,苔藓的覆盖使得坛子显得格外干净。
- 袈裟盖头心在无:强调僧人的内心状态,袈裟遮盖了身体,但心中却是一片空灵。
- 黄猿白猿啼日日:自然界的声音,强调了生命的动态与自然的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比作麒麟,赋予环境神秘与祥和的意义。
- 对仗:如“黄猿白猿”,形成音韵的和谐与意象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了禅宗思想中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麒麟:象征吉祥,隐喻隐居生活的高尚。
- 秋苔:代表自然之美和时光的流逝。
- 袈裟:象征出家人的身份和内心的宁静。
- 猿啼:自然的声音,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如麒麟岩作室”比喻了什么?
- A. 隐居的生活
- B. 自然的美
- C. 僧人的心境
-
“袈裟盖头心在无”中的“心在无”意指什么?
- A. 心里有很多烦恼
- B. 内心的空灵与宁静
- C. 对世俗的向往
-
诗中提到的“黄猿白猿”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声音
- B. 僧人的孤独
- C. 对动物的描写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齐己的《赠岩居僧》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但齐己更加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齐己的诗意在于外部环境的描绘,王维则在于内心世界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集》
- 《齐己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