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洞磨崖》

时间: 2025-01-10 23:05:24

一自凌空降节飞,日瞻华表望翁归。

今犹香气浮丹灶,时有仙韶殷翠微。

青鸟山深藏宿雾,白猿洞敞纳晨晖。

榴房桃李年年实,底事游人遇者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龙洞磨崖
作者: 史少南 〔宋代〕

一自凌空降节飞,
日瞻华表望翁归。
今犹香气浮丹灶,
时有仙韶殷翠微。
青鸟山深藏宿雾,
白猿洞敞纳晨晖。
榴房桃李年年实,
底事游人遇者稀。

白话文翻译:

自从那飞天的节日降临,
阳光照耀下华表,仿佛在期待老翁归来。
如今仍有香气弥漫在丹灶之上,
时常传来仙乐在翠微之中。
青鸟山深处藏着常年雾气,
白猿洞开放迎接晨光。
石榴树和桃李年年都结实,
却不知为何游人却很少遇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凌空:在空中飞翔。
  • 华表:古代的标志性建筑,象征高贵或等待。
  • 丹灶:指炼丹的炉灶,象征仙人之地。
  • 仙韶:指仙乐,形容美妙的音乐。
  • 翠微:青绿色的微光,形容山中的景象。
  • 青鸟:传说中的神鸟,常与仙境有关。
  • 白猿:白色的猿猴,象征灵性和神秘。
  • 榴房桃李:指石榴、桃子和李子,象征丰收。

典故解析:

  • 青鸟:在古代传说中,青鸟是神鸟,有带信、传递消息的功能,常与仙人和理想境界相关。
  • 丹灶:道教文化中的炼丹术,代表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少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仙境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对自然与仙境的憧憬中,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山水环境,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秘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充满了浓厚的道教思想和对仙境的向往。诗的开头以“凌空降节飞”引入,营造出一种飞升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接下来“日瞻华表”则暗示岁月的流逝与期盼,仿佛在等待某位仙人的归来,体现出一种孤独的思索。

诗中“香气浮丹灶”与“仙韶殷翠微”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曾有仙人炼丹、奏乐。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也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理想生活的情感。

“青鸟山深藏宿雾,白猿洞敞纳晨晖”描绘了青鸟山与白猿洞的神秘与宁静,象征着一种隐秘的灵性。这些意象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形成了一种梦幻般的美感,诱使读者遐想其中。

最后的“榴房桃李年年实,底事游人遇者稀”则是对现实的感慨:即便是如此美丽的地方,却鲜有人来访,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这不仅令人感到惋惜,也引发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自凌空降节飞:描绘飞升的节日,象征重大的时刻或变化。
  2. 日瞻华表望翁归:日光照耀华表,表达对归来的期待。
  3. 今犹香气浮丹灶:仍然有香气弥漫,象征着仙人文化的延续。
  4. 时有仙韶殷翠微:不时传来美妙的音乐,表现出这个地方的灵动。
  5. 青鸟山深藏宿雾:青鸟山的深处常常笼罩在雾气中,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6. 白猿洞敞纳晨晖:白猿洞敞开迎接晨光,象征新生与希望。
  7. 榴房桃李年年实:石榴、桃、李年年结果,象征丰收与生机。
  8. 底事游人遇者稀:游人稀少,造成一种孤寂与遗憾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仙境相联系。
  • 拟人:如“榴房桃李年年实”,赋予果树生命感。
  • 对仗:如“青鸟山深藏宿雾,白猿洞敞纳晨晖”,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蕴含了对仙人文化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鸟:象征着传递信息的神性。
  • 丹灶:炼丹术的象征,代表追求长生。
  • 榴房桃李:象征丰收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史少南属于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白猿洞敞纳晨晖”中“晨晖”指的是什么?
    A. 早晨的阳光
    B. 夜晚的星光
    C. 夕阳的余晖

  3. 诗中提到的“青鸟”象征什么?
    A. 传递信物的神鸟
    B. 代表财富
    C. 表达孤独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梦游天姥吟留别》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史少南:两位诗人都以自然景观为题材,李白的作品往往更加奔放,而史少南则更显幽静与内敛。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尽管两位诗人的风格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情感,展现出中国古代诗词的丰富内涵与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3. 《史少南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