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幼舆子之官澧浦慈利监税二首》

时间: 2025-04-28 09:05:28

估人耕货不耕田,也合供输饷万屯。

若道厚征为报国,厚民却是负君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幼舆子之官澧浦慈利监税二首

估人耕货不耕田,也合供输饷万屯。
若道厚征为报国,厚民却是负君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徭役的反思和对农民的同情。诗中提到,虽然征收农民的货物可以供给国家的开支,但若是说征收是为了报国,那么对百姓的苛刻却是对君主恩德的辜负。

注释:

  • 估人:指的是估算、征收税赋的人。
  • 耕货:指的是耕种和生产的货物。
  • 供输:提供和输送。
  • :指的是赋税或供给的物资。
  • 厚征:指的是征收的非常严厉或数量多。
  • 报国:为国家服务或贡献的意思。
  • 厚民:对人民的承受能力有很大的负担。
  • 负君恩:辜负了君主的恩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因其作品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而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农民生活和社会现实,表现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背景下的社会动荡和对农民的压迫使得诗人感受到深深的不安,尤其是对农民的同情与关切,反映了当时对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诗的开头“估人耕货不耕田”,直接揭示了征税者的角色与农民的困境,估人虽为国家服务,却对耕作的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比不仅引发读者的思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生活困苦的同情。

接下来的“也合供输饷万屯”,则表明这种征收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但诗人却以“若道厚征为报国”反问,揭示了征收的合理性与道义之间的矛盾。这种表达手法使得诗的情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张力。

最后的“厚民却是负君恩”更是句句入心,直指社会的不公与对君主的忠诚之间的悖论。诗人在此不仅是关心国家的未来,更是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反映了他作为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估人耕货不耕田”:指的是征税者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征收者不参与耕作,却从农民那里获取财富。
    • “也合供输饷万屯”:说明这些征收的物资是为了支撑国家的运转。
    • “若道厚征为报国”:质疑征收对国家的贡献,暗示其可能是表面现象。
    • “厚民却是负君恩”:直接点出对百姓的压迫,警示统治者应关注民生。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征收者和农民的角色,强调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苦难。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思,警示统治者应关注民生,珍惜君主的恩德。

意象分析:

  • 耕田:象征着农村的真实与辛勤劳动。
  • 货物:代表着农民的生计与国家的需求。
  • 君恩:象征着统治者对百姓的责任与义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估人”是指?

    • A) 农民
    • B) 征税者
    • C) 官员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赞美自然
    • B) 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 C) 抒发个人情感

答案

  1. B) 杨万里
  2. B) 征税者
  3. B) 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万里的《送幼舆子之官澧浦慈利监税二首》更注重对民生的直接描绘,而杜甫则在历史动荡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但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