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时间: 2025-02-04 15:46:5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古老的树林与溪水的景色,幽深的竹林引人入胜。山上的酒杯在渔舟上,月光下的情感已然醉人。初到清源的起点,山谷中无人与我相伴,境界截然不同。春泉从悬崖滴落,萌芽的草木冲破阴影。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谧,远处传来樵夫的声音。海雁偶尔独自飞翔,心中永存着对沧海的情怀。古时的青冥客,踪迹已灭,沦为一名小尉。我儿怀有踌躇的心思,难道只是世俗的琐事?缑峰的确是我所能征服的,济北的余晖也随之而来。齐物的道理已然领悟,放下肩头的负担,理智仍未完全理清。仲月之际,期盼着角巾的相聚,去嵩阳寺为僧人送饭。
注释:
- 林色: 树林的颜色,形容环境的古老。
- 深篁: 深竹,形容幽静的环境。
- 山尊: 山上的酒杯。
- 棹月: 划着船在月光下。
- 清源: 清澈的水源。
- 壑: 山谷。
- 樵声: 砍柴的声音。
- 海雁: 海边的雁,象征孤独。
- 青冥客: 古代隐士,形容其隐匿于世。
- 缑峰: 指的是缑氏山,象征理想的归宿。
- 齐物意: 指的是道家齐物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少白,号龙标,晚号芳洲。王昌龄以其七绝闻名于世,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情感真挚,风格豪放。此诗是他与友人沈兴宗在南溪相聚时所作,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诗作于王昌龄与沈兴宗聚会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友谊的珍惜。诗中蕴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间纷扰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展现了王昌龄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诗的开篇以“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描绘了溪水与林木的古老和幽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意境。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将山水的美与人情的醉人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推进,从清泉滴落到萌草生发,再到听远处樵声,逐渐营造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氛围。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人生,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对于“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诗人显示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强调了内心的自我修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相结合,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和谐生活与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描述古老的树林和幽静的竹林,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之美。
-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借助渔舟和月光,表现出诗人的醉心于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来到溪水的源头,感受人与自然的隔绝,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境界。
-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春天的泉水从悬崖滴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长时间的宁静后,远处传来樵夫的声音,打破了这种静谧。
-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海边的孤雁飞翔,寓意着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提到古代隐士,表达了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反思自身的心态,质疑世俗的纷扰。
-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思考。
-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强调对自然和道理的领悟,但内心依然未平静。
-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表达对人生形态的理解,超越世俗的哲学思考。
- 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最后归结为一种生活的平和,期待与友人的相聚。
修辞手法:
- 比喻: “海雁时独飞”,用海雁象征孤独与自由。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春泉滴空崖”,泉水被赋予生命,增强了自然的灵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清新气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色: 代表自然的古老与宁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溪水: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反映自然的生命力。
- 海雁: 象征孤独与自由,表达诗人心中的向往。
- 樵声: 代表了人类的劳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雁时独飞”所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 A. 友谊
- B. 孤独与自由
- C. 纷扰的世俗
-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中,樵声的作用是什么?
- A. 打破宁静
- B. 增添烦恼
- C. 反映自然的声音
-
诗人对“缑峰”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怀疑
- B. 向往
- C. 忽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与王昌龄: 王维的诗更注重山水意境的沉静,表现出一种禅意,而王昌龄则更多地体现出豪放与情感的交融,二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歌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