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十首》

时间: 2025-04-28 15:00:59

快风吹我入三巴,桂櫂兰桡倚暮花。

一道月明天似水,湘灵鼓瑟下长沙。

意思解释

竹枝歌十首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原文展示:

快风吹我入三巴,桂櫂兰桡倚暮花。 一道月明天似水,湘灵鼓瑟下长沙。


白话文翻译:

一阵急风把我吹到三巴,
桂树的桨和兰叶的船依靠在黄昏的花旁。
一道明亮的月光洒下,天空像水一样清澈,
湘水的灵魂在鼓瑟声中飘荡下长沙。


注释:

  • 三巴:古地名,今四川一带。
  • 桂櫂:指用桂木做的船桨。
  • 兰桡:用兰草制成的船桨,形容轻盈。
  • 湘灵:指湘江的水神或神灵。
  • 鼓瑟: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演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字子升,号南溪。生平不甚详,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竹枝歌十首》是汪元量在游历过程中创作的一组诗,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的三巴与长沙,展现了南方水乡的秀丽景色。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南方水乡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快风吹我入三巴”,展现了诗人乘风破浪的快感,给人以自由奔放的感觉。接着提到“桂櫂兰桡倚暮花”,不仅描绘了水上行舟的情景,还渗透着一种闲适与优雅。桂树和兰草的结合,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

而“一道月明天似水”,则是诗中最具诗意的句子,月光映照下的天空如水般透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极具画面感。最后一句“湘灵鼓瑟下长沙”,通过湘水的灵性与音乐的结合,提升了整首诗的情感深度,仿佛听到了水乡的悠扬乐声。

整首诗不仅是对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和对自然的热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快风吹我入三巴:描写乘风而行,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
  2. 桂櫂兰桡倚暮花:描绘了船桨的材质和黄昏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3. 一道月明天似水:将月光与天空的清澈比喻,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4. 湘灵鼓瑟下长沙:通过音乐与水的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感的流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空比作水,形象生动。
  • 拟人:湘灵的存在使得自然有了灵魂。
  • 对仗:句式工整,形成美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展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


意象分析:

  • 快风:象征自由与迅速。
  • 三巴:代表遥远而美好的地方,寓意诗人对旅途的向往。
  • 桂櫂兰桡:象征着优雅与自然之美。
  • 月明:象征宁静与清澈,营造出梦幻的氛围。
  • 湘灵:代表水乡的灵性与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方“三巴”位于哪个省?

    • A. 四川
    • B. 湖南
    • C. 广东
  2. “桂櫂兰桡”中“兰桡”指的是什么?

    • A. 船
    • B. 船桨
    • C. 花
  3. 本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人生的感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杜甫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江南春》与《竹枝歌》的共同主题是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但杜甫的语言更为沉郁,而汪元量的语言则显得更加清新婉约。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