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遇雪》

时间: 2024-09-19 22:02:17

晓风鸣大泽,春雪下长河。

沙草缘堤没,杨花拂水多。

惊鸥不知远,候雁几闻过。

欲问耶溪转,今朝奈兴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遇雪
梅尧臣

晓风鸣大泽,春雪下长河。
沙草缘堤没,杨花拂水多。
惊鸥不知远,候雁几闻过。
欲问耶溪转,今朝奈兴何。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风在广阔的湖面上呼啸,春天的雪花轻轻飘落在长河之上。
沙草淹没在堤岸旁,杨花随水漂荡得十分频繁。
惊飞的鸥鸟似乎不知飞得有多远,候鸟几次掠过耳边。
我想问问耶溪的水流变化,今天天气这样,心情又该如何呢?


注释:

  • 晓风:清晨的风。
  • :在此指风声或水波声。
  • 大泽:广阔的湖泊。
  • 春雪:春天的雪,象征着春天的寒冷与变化。
  • 沙草:生长在沙土中的草,通常指湿地的植物。
  • 缘堤:沿着堤岸。
  • :淹没、浸没。
  • 杨花:杨树的花絮,常在春天随风飘散。
  • 惊鸥:惊起的海鸥,象征着敏感和不安。
  • 候雁:候鸟,特别是大雁,象征着迁徙的季节。
  • 耶溪:可能指某条溪流,提问其流向或情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香川,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游历时,正遇春雪天气,诗人通过描写舟中景象,反映出春天的气候变化和内心的感悟。春雪既有美感,也带来寒意,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舟中遇雪》是一首描写春雪景色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诗的开头以“晓风鸣大泽”引入,描绘了清晨微风轻拂湖面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春雪下长河”则带出春天的雪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春天的温暖,又有雪的寒冷,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换。

第三句“沙草缘堤没,杨花拂水多”描绘了河岸的沙草被淹没,杨花随水飘荡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变化。诗中“惊鸥不知远,候雁几闻过”则通过对鸟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欲问耶溪转,今朝奈兴何”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迷惑与无奈,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

整首诗浑然一体,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情怀与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晓风鸣大泽”描绘了清晨微风在湖面上的声音,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2. “春雪下长河”以春雪对长河的影响,暗示季节的交替。
    3. “沙草缘堤没”展示了春雪对自然的影响,沙草被淹没,象征生命的脆弱。
    4. “杨花拂水多”描绘了随风飘散的杨花,展现自然之美。
    5. “惊鸥不知远”体现了鸟儿的无忧与对环境的敏感。
    6. “候雁几闻过”暗示季节的流转与候鸟的迁徙。
    7. “欲问耶溪转”表达了诗人对变化的疑问,体现哲思。
    8. “今朝奈兴何”流露出对未来的无奈。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晓风鸣大泽”里的“鸣”赋予了风以生命,使自然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变化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未来的迷惘。


意象分析:

  • 晓风:象征春天的开始,清新而生动。
  • 春雪:代表季节的变迁,既美丽又略显寒冷。
  • 沙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无常。
  • 杨花: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美好。
  • 惊鸥、候雁:象征着生命的迁徙与变化,反映出自然界的规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雪”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雪?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2. 诗中“晓风鸣大泽”中的“鸣”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风声
    C. 水声
    D. 人声

  3. “欲问耶溪转”中,诗人想要问什么? A. 河流的深度
    B. 未来的变化
    C. 生命的意义
    D. 风的方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描写瞬间的美丽与豪情;而梅尧臣的《舟中遇雪》则更注重对季节变化的细腻刻画与内心感悟,两者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自然情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梅尧臣研究》